立即捐款

觀感錯覺還是設計失誤——對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幾點質疑

觀感錯覺還是設計失誤——對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的幾點質疑

文:黎廣德、蘇耀坤

網民照片揭發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的防波堤懷疑有弱波石冲散崩塌,經過連日來傳媒跟蹤報道,路政署把責任推向由三地政府組成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管理局終於發出聲明:「本着科普工程知識的宗旨,特作出官方闢謠:該報道為不實報道。」

港珠澳大橋是耗資逾千億元的跨境基建,剛考察完大橋的特首林鄭月娥表示「非常精彩」、「感動」,並讚揚大橋是「世界級」的工程,因此本港市民和傳媒高度關注大橋工程質量,實在合情合理;而負責當局詳細釋疑,更是責無旁貸。

大橋管理局的解說只有700字和一張橫切面圖,沒有提供防波堤設計參數或弱波石佈置圖,所以難以從工程專業角度全面分析防波堤的設計或施工是否存在缺陷。即使公眾願意全盤接受管理局解釋,也只能釋除一項疑慮,但尚有多項疑點顯示有設計失誤的可能。

試用一般市民較易明白的語言翻譯管理局解釋,聲明的重點只有一項:即在隧道從人工島入水的位置,由於要減低隧道結構承受的重力,每塊重5噸的弱波石(又稱扭工字塊)只放一層,並且順着隧道向下沉而隨機擺放(而非如人工島周邊整齊地放置),因此從水面上會看見隧道入水位置的弱波石會較矮,並且迅速沒入水中。

大橋管理局解說沒有觸及4個疑團

如果這項解釋屬實,足以說明東人工島西面終端(即隧道入水位置)並沒有因為發生大規模填料沉降而導致弱波石護坡高度降低。可是以上解說沒有觸及以下疑團:

一、隧道闊度約30米,所以按照管理局解釋,弱波石只放一層及隨機擺放的情况只應在人工島中間約50米的範圍發生。但為何出現弱波石不規則「被冲散」的觀感狀况橫跨整個人工島約100米闊度?

二、從航拍圖可見,被冲散的弱波石很多都在人工島南北兩翼對出位置,並且兩翼弱波石的排列也呈現左右不對稱狀態。若非被海浪冲走,難道又是故意設計?

三、根據管理局的橫切面圖,按隧道下沉而擺放的弱波石應在距離人工島約20米便沒入海中;但現今散置弱波石的範圍約為100米乘100米,即有些弱波石已向珠江主航道靠近。若非海浪冲散,為何要刻意擺放,增加船舶航行風險?

四、仔細對比2017年7月和2018年3月人工島航拍圖(見2018年4月5日《明報》報道),後者弱波石的排列更為散亂。如果這段時間未有人為施工,這已是海浪冲散的證據。

由於政府未公布工程設計資料,市民難以掌握細節。以上疑慮一日不解決,社會大眾只會對大橋當局的管理能力失去信心。見微知著,如果當局不肯開誠布公,公眾更會進一步質疑大橋其他方面的安全質量。

特區政府應該勇於承擔,聯同大橋管理局向公眾問責,而非政治掛帥,急於找親建制人士保駕護航。冲散弱波石不會對人工島構成即時危險,但須及時補救。工程失誤並非洪水猛獸,拒絕面對真相才是萬劫不復的禍根。

[後記]:文章於4月6日刊出後當天下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再發聲明解釋,相關聲明及本文作者的回應可見於以下連結

作者黎廣德是資深土木工程師,蘇耀坤是土木及結構工程師
原文刊於《明報》2018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