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零工經濟的可能性

零工經濟的可能性

現時人人一台手機,有沒有構思過,未來的我們只需要動一動手指頭,在屏幕劃兩下,就可以獲得賺取外快的機會,就也是《金融時報》2015年度關鍵字之一就是「零工經濟(gig economy)」,對這個名詞的解釋是「接案經濟(freelance economy)」,科技讓以往不會投入兼職工作的人力像是退休族、上班族也加入了。零工經濟令我們想到,共享經濟在香港是否樂觀,要思考的問題是,香港需不需共享經濟。

現時社會難以就業,欠缺工作機會的不只限於年輕人,這問題出自於現時的工作模式,這狀況更影響現時長者,他們可能要身兼多職,去彌補不足維繋生活的退休金,加上現時百物騰飛,很多人一到兩萬的月資是無法維持生活,因此共享經濟所帶來的工作機會,令人們可以尋找其他收入來源。

而共享經濟最初的目的就是要減少交易費用,減少轉換成本。在經濟學上,資訊科技就是能代替這些部份的過程。但是否可以成為消費者服務供應者的連結,不過運行上依然有困難,即虛擬空間上有個距離,過程可能經過十幾,廿年的發展也不足為奇。但是為何會達到這個過程,其實就是現時我們所謂的大數據分析其實不太可行,流於只是很簡單的統計學,達不到專業的分析,作為分析大眾的行為模式。

最近「劍橋分析」風波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大數據不只可以為我們帶來私隱危機,更可以為我們配對最適合的生活模式。在現時社會產造大量閒置資源的狀態下,共享經濟帶來發展零工經濟的可能性。希拉里在一次競選演講中,也曾分析「零工經濟」來泛指共享經濟模式。零工原指任何一種工作、職業、任務,這種定義陳 述了共享經濟的一項新含義:線上的工作雇用,即人們藉由社群平台獲取更有彈性與靈活性的工作機會,勞動者只在某段時間內提供某種特定的服務,而不再長期受雇於某一組織或機構。

在香港這個生活步伐快速的社會中,我們往往忽略很多可用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近期筆者注意到Lazy App等利用家庭主婦,這種以剩餘勞動力填補家務助理的市場不足的營業方式,看出未來香港經濟發展不一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