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Liebherr開放日與理大炒人

Liebherr開放日與理大炒人

(資料圖片,攝:周頌謙)

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看到理工大學再次不與表現優秀的員工續約,這使我想起一次參觀工科機構Liebherr的經驗。四月十四日我跟同事出席Liebherr的開放日,我校有畢業生在該機構工作,我們因此有幸獲邀出席。

初到現場,大家大開眼界!Liebherr有不少大型起重機,有好幾部我要270度仰起頭才能見到它的頂端,它肯定是起重機中的「大佬」。再環視一下現場,開放日辦得相當細心:門前先放了好幾個精緻的起重機模型讓來賓參觀,這吸引了不少來賓駐足細看,包括我。起重機「大佬」要是放在我枱上多有看頭。

我們在開放日當天也約了自己的畢業生,幾個月不見,小胖子變了大塊頭,手瓜起腱外皮膚曬得一身黑。我不禁一問:捱得辛苦嗎?

沒想到這小子的回覆是:

「剩係得少林寺有木人行!」

他這樣的回答,引得在場的他的主管一笑,說實話,這也反映了員工與機構的親密關係。開放日的目的,不礙是讓顧客體驗員工的服務、享受機構提供的餐食和娛樂,而這些東西成本相較於行業運作所需的機器折舊及其他日常的營運成本,所佔的比例都很小,但它可以加強公司和顧客的交流,直接影響顧客的滿意度。因此,很多工商業東主往往在這些方面大灑金錢:攪噱頭、辦優惠。

員工的角色呢?傳統上,員工都是大機器的小螺絲,在整個生產工序中,「人」往往是誤差出現的原因。為此,防止「人」犯錯的規條,應運而生,公司追求員工的工作一致,這種思維,或許反映在員工一模一樣的工作服上。工商業中的「六個標準差」的理論,其核心概念就是利用流程管理來降低生產流程中員工出現誤差的機會。

這次的參觀,使我們深深感動的是該機構正努力栽培人才、重視人才。當天開放日目標不止顧客,還包括員工,大家可以在這天一起喝一杯,與家人在公司歡聚。我們跟除了開放日以外,這個機構還提供三年的實習計劃,完成後,員工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到不同的部門發展,甚至可以到端士的總部交流。在學位泛濫的年代,該機構重視年輕人的毅力,保證只要肯搏肯捱,一定有出頭天,表現出色的更有機會到瑞士交流。

Liebherr 的開放日,使我想起了四月初理工大學不為部分教職員續約,當中不乏教學表現出眾者,而辭退的理由,是「大學要轉型」,「做多些研究」。半個月之後,再炒八名員工,理由是「缺乏資源」。按理說不續約就不續約,員工只能接受,可是整個過程中,校方安排警衞在外戒備,步步進逼,高調地監視員工離開工作崗位,同是大專老師,我對有大學這樣對待同行深感遺憾,一群為學生努力工作的員工,居然遭受這種待遇。我在網上看到有言論批評現今的大學,是大學工廠,員工成為了可隨時替代的機器小螺絲,大學要你走,一分鐘也別想多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