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孫中山腳下的顏色革命

【歷史無限Loop】孫中山腳下的顏色革命

當「粵語非母語」事件惹來全城嘩然之際,紀念說國語帶廣東腔的孫中山的史蹟徑上月底完成更新。此計劃以「賞藝術、遊古今」為主題,邀請了九位本地藝術家,為史蹟徑創作獨特的藝術品,取代原有刻板的紀念碑。

路線上大部分「景點」早已隨城市百多年的多番變遷而一一消失,要吸引市民前往中上環或要途人駐足認識推翻滿清的革命歷史,首先就要以「搶眼」的手法把今昔連起來,製造話題,刺激想像,為這條早於1996年設立的路線增添新鮮感。

而重新包裝的路線亦跟上時代步伐,加入智能旅遊的元素,所有藝術品均設QR Code,方便參觀者透過手機即時獲得更多歷史資訊和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念。

發生於咸豐年前的歷史因難與日常生活扯上關係,政府也似明白單用沉悶展板hard sell不再是辦法,所以近年開始嘗試以藝術推動公眾對古蹟的興趣,而去年由康文署主辦的「邂逅!老房子」就是一個好例子。該計劃邀請了四名本地藝術家,分別在四個法定古蹟:孫中山紀念館、三棟屋博物館、羅屋民俗館及王屋村古屋舉行展覽,透過藝術重新展現地區歷史與文化。

大家還記得2013年,政府花一億資助區議會建設如深井巨鵝、深水埗電路板、荃灣金元寶等設計醜陋、造價高昂、不倫不類的地標嗎?相比之下,孫中山史蹟徑上的藝術創作簡直高出好幾班,是名副其實的公共藝術品。 這些作品不僅為歷史詮釋提供新的切入點,一連串的新穎裝置大多顏色鮮明,設計突出,趣味盎然, 是香港公共空間近年難得見到的進步。

其實港九新界各處一共有七條文物徑,包括位於大潭水塘、屏山和龍躍頭的文物徑及城門戰地遺跡徑等。與孫中山史蹟徑有別,這些文物徑上的古蹟幸好大多尚存。如多些文物徑和舊建築能借助藝術創作拉闊對背後故事的想像,也或能增加公眾對歷史的好奇和討論。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舉例的文物徑都一律關乎發生於香港戰前的故事。假若日後有關當局開闢新的歷史路線,不妨考慮聚焦戰後地區歷史,例如在北角追溯昔日「小上海」的紙醉金迷,就是以皇都戲院屋頂那棚神奇「恐龍骨」作創作靈感,已必會令不少藝術家摩拳擦掌。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