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般咸道細葉榕只能移除?

般咸道細葉榕只能移除?

題為編輯所擬。

就有關位於香港大學鄧志昂樓外的兩棵細葉榕(T1和T2)需被移除事宜,經查閱提交區議會的樹木風險評估報告後,長春社有以下疑問和憂慮:

樹木根部外露

榕樹生長在牆身和結構表面的氣根,特點是外露及大量覆蓋結構表面,情況如一般的石牆樹和錦田樹屋。報告指這是生長空間擠壓導致的問題,這根本沒考慮到榕樹的特性。

樹幹傾斜

最危險的樹幹傾斜,是短時間內突然傾側,這極可能表示樹正在倒塌。報告指樹木傾側,依靠的牆身結構被破壞(T1生長的牆身向外移了17cm, T2 則石牆縫隙被擴大),便指是根基不穩,風險極高。但我們都知樹根會破壞周邊結構,亦不一定是因爲樹在傾側。況且,除結構破壞外,也沒有發現其他樹木倒塌的特徵,如泥土出現裂縫或升高,甚或是樹幹和根部出現裂縫等。

再者,長於建築物旁的樹木為了得到陽光,多會傾斜,並在得到陽光後便停止傾斜並向上生長,這叫「修正」。T1沒有明顯修正,但T2是有向光修正。可是,報告中完全沒有提及傾斜是向光的正常表現,但卻斷定是根基不穩,現有理據並不充分。

牆身結構被破壞

當樹木接觸到結構物,便會漸漸生長其上,甚至包裹有關結構,牆身亦然。當樹不斷長大,施加於結構上的力亦會增加,結構便會被破壞。此外,若樹根在限制的空間生長,當空間用盡了,繼續生長的根亦會破壞如牆身等限制生長的結構。這確實可能會引致樹木倒塌,但樹木除結構物外,樹根生長和支撐有多少、長得有多遠,樹有多依賴結構物提供的支撐等,也直接影響樹是否會倒下。這不正正是2015年般咸道斬石牆樹的翻版?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而是我們是否了解和掌握問題在哪。2015年般咸道事件後樹木辦不是開始了樹木和結構評估方法的研究嗎?但3年後的今天為何仍一成不變?

樹洞的內部腐爛是否導致即時危險

樹木腐爛多少,樹洞有多大,並不是評估斷裂可能性的可靠指標,因應樹幹尚有多厚的木剩下,才是仍能維持支撐的最主要因素!在這樹木風險評估中,並沒有指出這重點,就連檢測重要資訊的聲納探測或微鑽阻力議的結果也沒提供。這確實有別於以往處理重要或敏感樹木的方式和原則。

兩棵樹木的健康有不同狀況,不能相提並論

從相片可見T1 的樹冠密度的確比2015年時為稀疏(現時樹冠密度大約只有40%),葉片大少也比正常的為細小。樹冠密度反映樹木的健康,T1確實是有健康問題。而T2樹冠密度比T1高,葉片雖偏小,但密度大概有60-70%,健康尚可。

只記錄缺陷,沒記錄樹木修正問題的反應

除T2的傾斜修正外,報告也沒有提及如有否反應木(reaction wood),癒傷組織等樹木緩減問題的表現,也沒有記錄樹有傾斜的反方向長出支撐根(tension wood)來減少倒塌可能等。當然,這還要為以上每一項再作深入評估,才能確定樹的情況,但這些項目絕不能被忽視。

是次的樹木風險評估,完全沒考慮長於石牆或結構上的榕樹的生長特點,也有風險評估上未清楚的地方,便指其風險極高,斬樹的決定讓人質疑。 長春社更非常擔心,以這角度和方式來進行樹木風險評估,那香港大部分的石牆樹(既傾斜,又沒有足夠根部生長空間,又可能破壞結構物),都很可能被定為高風險而要斬掉。進一步解釋是次樹木風險評估的程序和作決定時的考慮因素,對香港的石牆樹保育將有深遠的影響。

市區樹木保育從來都不容易,特別是生長在石牆或結構上的樹木,因我們對其根部生長情況並不了解,也不易進行檢測,令判斷其支撐是否足夠存在不確定性。因此既要保育這些樹木,同時又顧及公衆安全,政府必須投放更多資源去了解它們的獨特特性和檢測方法,才可以平衡人命安全和樹木保育。

我們期望地政總署就以上的問題提供更多資訊,再判斷樹木(特別是T2)是否有急切移除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