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如何寫好自己的文字:一個老師的閱讀創傷後遺症

如何寫好自己的文字:一個老師的閱讀創傷後遺症

當我讀到美國寫作研究者William Zinsser 這樣的話語時:”Sentence B is not a logical sequel to Sentence A”,正在批改一篇語意前後矛盾、段落上下顛倒的學生論文,差點將喝下去的清水噴得火山爆發,沒有比這樣諷刺的情景更讓人哭笑不得!Zinsser 這本On Writing Well 寫於1970年代,四十年來因應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在昏天黑地批改學生功課的日子,我在誠品書店買到的已是2006年的修訂本,涉入21世紀的電子科技和網絡書寫。一邊跟一堆思維混亂的文字掙扎,一邊翻閱Zinsser 的理論作為調劑與平衡,兩天內斷斷續續讀了四個章節,意外地治癒了學生論文帶來的閱讀創傷後遺症,原來眼前的書寫災難不是孤立的,同時也不是絕症不可救治!

Zinsser 開宗明義說無論你是手寫、打字還是電腦書寫,寫作的基本工具祗有一個:就是「語言」,要寫好文章必須從基礎學習文字,沒有其他捷徑或代用品,很簡單也很複雜,因為識字不難,如何掌握表達很難,可惜在網絡無處不是塗鴉牆的世界,寫得容易、發放迅速,漸漸寫得濫、寫得爛,自己卻不知道!這些年來,學生的所謂「學術論文」都充斥網絡書寫形態的各種弊端:散漫的意識流、斷爛朝報的copy & paste、前言不對後語的自打嘴巴,論述支離破碎,一個論點嘮嘮叨叨直到天荒地老卻永遠不著邊際,電腦的界面不單給他們虛擬的世界,也給他們書寫的幻覺,以為打開屏幕書寫或評論便唾手可得,結果是抄來的材料很豐富,卻沒有自己的創見和個性。

Zinsser 的書針對非文學類的寫作,包括各式評論、人物專訪和專題報道,還原基本步(在未學走路之前),例如不寫多餘的字詞或重複的形容詞,同時減除兜兜轉轉沒有直入核心的過度修飾、企圖遮掩論據軟弱無力的誇張用語、不斷強調又無法舉出論證的廢話等等,真的很當頭棒喝,尤其是當我讀到作者借用美國政治家的發言,來闡釋「語言偽術」時,包括左右迴避清晰的立場、前後掩藏不能公開的真相、死撐已經崩壞或洩露的陰謀等等,非常鏡照我城日常的生活情態!Zinsser 又說:要清除語言垃圾,必先清洗腦袋的垃圾,因為乾淨的表達來自清晰的思維;總覺得一個人如果不能表述內在真正的思想,必定源於無法清空的心靈,也纏於無法割捨的謀慮,心亂則詞亂,不是顧左右而言他便是言詞閃縮,這境況,真的是風格即人格了!

文章寫得不好的另一個障礙是沒有修改,網絡書寫讓人一揮而就彷彿很有成就,滿以為下筆如有神,到頭來是改卷的人見了鬼神,通篇文字鬼哭神嚎屍橫遍野!香港學生很喜歡用英文文法寫中文、又用中文句式寫英文,永恆的錯置,於是英文的功課是Chinese-English,嚇人程度直逼google translation,而中文論文最經典的造句是:走著在路上、計劃進行著、生命體驗著,其實,為甚麼不乾脆寫「走在路上」、「計劃進行」和「生命體驗」呢?

這個「XX著」很明顯就是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的半桶水禍害,中文原是一種不講時態的文字,硬要「英語化」簡直是畫蛇添足自找麻煩。記得十幾年前在大學教寫作課,我要求學生朗讀自己的文章,每次的結果都是中途而廢,原因是學生被自己沙石滿地、荊棘滿途的文句搞得口吃或啞了!

Zinsser 說得好,寫完文章,必須反覆修改,擠掉多餘的水份,同時誦讀一次,便知道到底有沒有寫出要表達的意念,這是為批閱的老師、編輯和讀者設想,功德無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