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專才內地生有否推高樓市之好認真數據分析

專才內地生有否推高樓市之好認真數據分析

中國大陸專才和留學生等來港對香港的房屋需求有沒有影響?當然有。不過,近日有傳媒報道相關消息的時候,數據處理方面不甚嚴謹。我這個人比較麻煩,就算結論正確,如果推論過程錯誤,一樣會要求零分重考。我始終覺得香港對值得珍惜的東西是 “Pro”, professionalism 的那個 “Pro”,所以請大家忍讓一下我在這兒就數據處理方面提出一些修正。

傳媒流傳的立論,來自兩組數據,第一組是近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2017年為17,800個),第二組是近年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的獲批數量(2017年為12,400人)。媒體把兩組數字直接放在一起,可見數目上十分接近,進而得出為私人樓宇帶來壓力的結論。

直接用簽證數字做分析有什麼問題?我這兒舉另一個例子給大家想想。在2011至2016年期間,入境處共批出了48萬份外籍家庭傭工的工作簽證。與此同時,香港的外籍家庭傭工只增加了13.5萬人。為什麼兩組數字會差這麼遠?常理思考,很容易也可想到兩個可能:第一,可能有些申請者本來就在香港生活,只是合約期滿轉工而重新申請;第二,雖然有很多新的外籍家庭傭工來了香港,但同時也有很多原來的外籍家庭傭工離開,所以淨增長就沒有那麼多。把這兩點放在中國大陸專才和留學生方面,我們會看到什麼?

第一,按政府向立法會所作的報告,以2017年首3季為例,有65%的「內地人才計劃」申請都是短期職位,即是少於12個月的職位。這兒要先解釋一下香港的三種工作簽證。第一種是「補充勞工計劃」,指的是技術層面的外勞,例如漁農技工、建築工人等。第二種是「一般就業政策」,指的是有特殊技能而又不是中國內地的居民來港,例如科蘭來香港踢波。第三種才是「內地人才計劃」,就是「一般就業政策」的中國大陸居民版。嚴格來說,就算一位中國大陸的歌手來紅館唱一首歌,又或一位大學教授來做一次演講,也要申請工作簽證的(以前在大學搞活動,就經常收到入境處的相關「提醒」)。回到剛才說的立法會報告,在6,277個個案當中,有1,950個屬於藝術/文化類的短期職位,又有881個是屬於學術研究和教育的短期職位。把他們和長期職位混為一談,並不恰當。舉個例,如果香港每年接納1,000個長期來港和1,000個短期來港者,5年後需要的單位不是10,000個(2000x5)而是少於6,000個(1000x5+1000),因為短期留港者的單位可循環再用。

https://www.legco.gov.hk/yr17-18/chinese/panels/mp/papers/mpsecb2-249-1-...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短期來港者在「合約駁合約」的情況下變成長期留港,甚至最終留夠七年可以申請成為永久性居民。查看相關數字,發現按「內地人才計劃」來港並最終取得居留權的人數,每年只有數百人。沒錯,只有數百人!連總數的十分之一也沒有!雖然數據會有滯後,但即使拿七年前的簽證數字來比較也明顯地少得微不足道。為什麼會這樣?其一是正如上文所說,很多「內地人才」都是短期合約來港的,本來沒有想過要定居。其二是就算留得比較長時間的,也不一定很想拿到香港居留權。他們不少人本來就只視香港為跳板,最終是要到海外去的。

類似的情況,在留學生群體當中也很明顯。留學生有很學士學位和研究生,當中又分資助課程和自資課程,兩者一直都有增長。他們可在畢業後申請 IANG 簽證,連同在學時間留夠七年之後便可以成為永久性居民(也就是所謂的4+3)。不過,就現時所得的數據顯示,雖然申請 IANG 簽證的人數不少,但最終留足七年的人數卻有限。例如2016年取得居留權的留學生有1,979人,但回數前一至六年前的 IANG 簽證,每年有約四千至一萬人。這點和內地生群體自已做的調查結果相近,一般都是說只有不足三成希望長期留在香港,理由同樣是只視香港為跳板,有些是為了出國,也有些只是為了在香港拿個碩士學位好升職。真的想通過留學在香港取得居留權的,是少數。

唔係真係咁多內地生想留響香港

順手一句,如果把這些數字和「一般就業政策」作比較的話,你會發現各種內地來港就讀或工作而取得居留權的人數加起來,如從中國大陸以外來港工作的人取得居留權的人數差不多。科蘭夠七年的話都可以有份。

http://gia.info.gov.hk/general/201703/01/P2017030100548_254270_1_1488357...

說了一大堆,把本來數據顯示好像為數甚多的專才和留學生一下只減到很少,但正如我在一開始就說,我認同他們對香港的房屋需求是有影響的,我只是不想計錯數。即使他們大多不打算長期留在香港,由於每年進出人數眾多,這數萬名介乎流動和定居之間的人口也有他們的住屋宿要的,也值得注視。那麼他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我懷疑市面上有的數據都因為各種缺陷而未能給我們一個很準確的推算。但我們可以找一些proxy。

舉個例,可以看慣用語言。而因為這數據可按屋苑看,和本來房屋需求的討論比較接近。香港以普通話為慣用語言的人口佔 1.9%, 廣州話則有差不多九成,其他的是英文、客家話、潮州話和各南亞語言(本段的數據均為五歲以上有語言能力者)。我們可以查看一下全港各大型屋苑當中,哪一個屋苑的以普通話為慣用語言的人口明顯相對較多,可猜想這些住客很有可能就是中國大陸專才和留學生。以沙田區為例,沙田中心的比例最高,總數為2,624人,而普通話為慣用語言者有342人,佔13.0%;按總數算,名城有1,085人以普通話為慣用語言,佔總數12,504人的8.7%。這兩個屋苑在沙田區都是有名的「放租盤」,很多投資者買回來是為了收租。與此同時,這兩個屋苑都是東鐵沿線,對在中大、浸大、城大、理大的留學生都十分吸引。相對來說,只要離開東鐵沿線,普通話住客的數目就大減了。例如沙田第一城的普通話住客雖然有567人,但整個沙田第一城的總人口有24,474人,即普通話住客只有2.3%,比全港平均數差不了多少。

私樓的普通話住客其實多過公屋

說到這兒,我們可以回答文首的那條問題了:中國大陸專才和留學生等來港對香港的房屋需求有沒有影響?對於某些地理位置對專才上班或留學生上學吸引的屋苑(沙田以外的例子有寶翠園、泓都、維港灣等),他們的住屋需求可以十分明顯,甚至說和本地需求有所競爭。但這個影響是十分不平均的,未必可總括為一個全港性的現象。

長氣多句:我本身就反對輸入外地勞工,無論有冇住屋影響都反對。至於內地生,每年上萬個 IANG 簽證,如果他們真的投入勞工市場,對本地畢業生搵工也會構成競爭,又係無論有冇住屋影響都已經值得考慮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