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植林歷史

植林歷史

圖片來源:David Dudgeon & Richard Corlett (2004) The Ecology and Biod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osmos Books Ltd. p. 33.

據考古證據顯示,10,000年前的冰河期後,香港曾經是一片荗密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來的樹林與華南地區鄰近的地方相似,植物種類介乎熱帶和亞熱帶之間。直至人類開始居住、多次人口遷徙導致森林不斷減少。經過數千年的人為活動影響,原始森林已不存在。那麼今天在香港所見的樹林是什麼呢?

香港有不同種類的樹林,例如次生林、風水林和植林等,而香港植林歷史可追溯至150年前。根據歷史圖片顯示,1870年的香港島山脈一片荒蕪。殖民統治早期,港英政府為改善香港炎熱的環境,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工作。可惜日侵時柴薪短缺,令人們上山斬柴,五十多年的努力全毀。戰後香港重新進行植林工作,為保護水塘、改善貧瘠土地及減低水土流失,種植大量適應力強、生長較快的外來樹種,山坡逐漸荗綠起來,形成今天的景況。樹林荗盛了,但是種植外來樹種未能提高本地生物多樣性,那麼怎樣改善才可對本地生態比較有利?

數十年前的植林幫助解決了土地貧瘠及水土流失的問題,但是以外來樹種為主的密集種植方式令植林結構流於單一,如圖示的香港植林三寶之一的紅膠木(原產澳洲)。外來樹種大多不能在本地繁衍,單一種植令樹林生物多樣性比較低,不利本地的生態發展。

為進一步改善和增加植林的生物多樣性,長春社參與近年漁護署推出的「植林優化計劃」,將外來物種逐步移除並改種多種不同的本地樹種。由本地物種組成的樹林,不單能自身繁衍,改善樹林的結構;所結的果子也能吸引本地動物,有助改善泥土的質素 ; 混合本地樹種亦能增加樹林的穩定性和抵抗病蟲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