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本土博士生有人請嗎?

本土博士生有人請嗎?

最近大學講師的工作待遇引起社會關注是很好的事情,因為他/她們的工作受零散化及二元勞工市場(dual labour market)影響,變得缺乏保障。但在這個討論裡對有些事情的討論和事實似乎有距離。

首先,我聽到的是本地畢業的博士很難有人請。我在過去十六年也有參與本系的招聘工作,我的感覺是大家也很關心申請人的硏究成果及潛力,是否海外或本地畢業已經變得不重要。本糸畢業的博士在香港各大專院校找到助理教授職位的大有人在;在最近一個月拿到終身敎席的就有兩位。我自己的兩位學生畢業後就在浸大及敎大找到可變成終身教席的助理教授職位,有一位現正在南開大學做助理敎授,有一位現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做博士後,另一位在北京大學做博士後。那麼這些本地畢業的博士是否特例?我手上沒有數據,但我的感覺是不是。他/她們受聘及拿到終身教席的主要原因是硏究成果及教學表現。

據我觀察,限制博士生畢業後出路的不是他/她們是在海外或本地畢業,而是他/她們求職時是否已有論文在行內被認可的期刊發表。在這方面香港及英國畢業的博士生與美加畢業的博士生相比很輸蝕。因為在美國,特別是出名的學校,很多學系/敎授有資源聘請博士生做助理,博士生不用趕在助學金完後就立即遞交論文,他們可以先一邊工作,待有文章發表,找到工作後才遞交論文。相反,香港對博士生的資助一般是三年 (雖然論文寫作期限最多是七年),很多學生可能基於經濟壓力,在未找到教席或合理待遇的硏究工作前就遞交論文。我時常告訴我的學生萬萬不可這樣做,因為這樣畢業就等於失業;反而如果不急於在助學金完後遞交論文,可以繼續以博士生的名號一邊工作(如做敎學或硏究助理,月薪約二萬元),一邊發表文章、參加學術會議、申請獎學金及找工作。

而事實上因為本地大學的敎授拿到硏究經費的人多了,因此有更多人有資源聘請自己的博士生做硏究助理,和他們合作發表文章,使他們在申請教席時可以和美加畢業的博士一爭長短。

不過無論是本地或海外,很多拿著博士學位的也未必能找到有保障的敎席。有人認為這證明博士培訓過多,大專院校未能容納。但我想問:「為什麼有博士學位就一定只能申請學術職位?」我在英國的同學,有在讀完博士後從商、做政府工、在NGO 工作及在中學敎書。他/她們不是被迫,而是覺得這些工作更適合自己。他/她們好像也一點不後悔讀博。有幾個告訴我(其實我自己也是),讀博時可以在政府資助下完成自己想探索的課題,增進自己的知識及思辨能力,是人生寶貴的成長經驗。這些知識及經驗在任何工作領域也可用得上。

總括來說,雖然我認為現在的講師制是必須改革,但我不會因為這樣而覺得讀博無用。我只會告訴學生,在讀博第二年就應該開始為進入勞工市埸作準備——如申請經費參加本地及國際學術會議、申請獎學金、主動邀請導師合作發表文章等。重要的是要有兩手準備——萬一找不到理想學術職位,要大約知道有甚麼其他工作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