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地方包圍中央」反專制運動策略

「地方包圍中央」反專制運動策略

早前,梁天琦就暴動及襲警罪被判入獄6年,而「割地兩檢」條例草案亦被粗暴通過。去年12月,保皇黨修改了立法會議事規則,再加上主席梁君彥濫權,基本上議會抗爭之路已經接近走到盡頭,連「拉布」拖延議事也做不到,更遑論帶來實質改變。至於街頭抗爭方面,不論是非暴力公民抗命路線或接近暴動邊緣的「勇武」路線,在今時今日都要付出沉重代價,難以再鼓動市民參與,同樣無法改變當下的政局。

地區層面累積政治實力

自DQ事件以來,民主派在多場政治事件中節節敗退,立法會議席有減無增,街頭運動開始走向低潮。民主運動和反專制運動的前景看似悲觀,但我認為不必灰心,因為我們還有其他抗爭的方向。根據立法會選舉得票數據,民主派支持者仍然佔社會上大多數,而香港仍然存在著一個由民主選舉產生的議會——區議會。

面對著社運低潮,透過立法會和區議會,反專制運動才可以持續進行。短中期目標是累積實力,包括爭取在每場政治選舉中勝出,在建制內發聲,獲取資源和媒體上的影響力,以減慢專制化的速度。長遠目標當然是香港政制民主化,但先決條件是要累積實力,獲得足夠的談判籌碼後,才能跟當權者展開談判。

實力和談判籌碼從何而來?過去二、三十年,反政府、支持民主的民意一直存在,它們轉化成「固態」立法會和區議會議席,以及「液態」街頭運動。基於政制不民主,民主派在立法會最多只能贏得大約三、四成議席,擁有少數否決權,防止政府通過假普選方案、修改《基本法》,但這其實是較被動的反抗力量。假若想要形成更多長期、實質、積極的「固態」反抗力量,區議會是一個較被人忽視的重要陣地。

18個反專制地區基地

假設民主派支持者仍然佔社會上大多數,民主派在理論上是能夠勝出2019年18個區議會選舉的過半數議席,繼而獲得121個新增的特首選委議席和一個新增的區議會(第一)立法會議席,更重要的是,民主派將獲得18個區議會的「地方執政權」,包圍「香港中央政府」。這18個反專制「地區基地」再加上特首選委「民主500+」將會大大增加民主派的實力和談判籌碼。

雖然區議會只是諮詢架構,但至少可以成為威權政府的絆腳石,政府不得不去面對這鼓長期、實質和積極的地區反專制力量。例如,區議會可以增加召開大會的次數,由每兩個月一次改為每星期一次,與立法會體齊,讓區議員有更多機會質詢官員,討論更多社會政策和政治議題。此舉將大大增加民主派監察政府、向政府施壓的力度。18個區議會更可以聯合通過一些立法會無法通過的議案,例如「反對割地兩檢」議案,彰顯民意,與組成不民主的立法會抗衡;在必要時,甚至可以杯葛政府到區議會進行的政策諮詢工作,不斷向政府施壓。

以公帑反威權

此外,18個區議會每年可以運用大約8億元公帑,包括3.4億元「地區小型工程計劃」和4.6億元「社區參與計劃」。當民主派有權決定如何使用這筆公帑,就能一改以往只是監察政府、向政府提意見的角色。這筆公帑可以用作成立地區媒體,監察政府,抗衡染紅的主流媒體;資助公民社會組織,在區內進行民主教育抗衡染紅教育、進行居民組織工作爭取公義,甚至資助一些聘請政犯囚工作的社企。

區議會一仗雖然難打,但能夠帶給民主派支持者曙光,繼續參與社會事務。假若要採取「地方包圍中央」反專制運動策略,就必須有一班願意持續地深耕細作的社區工作者。在成功「地區執政」之後,區議會必定會成為反專制的新政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