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歷史無限Loop】電報機中的世界盃

【歷史無限Loop】電報機中的世界盃

香港球證陳譚新於1982年西班牙世界盃執法,踏上其球證生涯巔峰。圖為「陳Sir」與巴西一代名將蘇古迪斯(左)和意大利鋼門索夫(右)於兩國開賽前蓄勢待發的場面。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進入淘汰賽階段,全城狂熱。世界盃的確有其魔力,不論你平常熱衷足球與否,都會在這仲夏的一個月裡成為球迷。今天如是,以往亦如是。

科技革新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消費模式,今天我們可隨時拿出手機或平板電腦,獨個兒觀看世界盃各場直播賽事或重溫比賽花絮,但在互聯網出現前,大眾是怎樣體驗國際足球呢?


北角皇都戲院曾於1960年12月上映一部名為「球迷奇遇記」的法國喜劇時,加插一條以英格蘭和西班牙足球對賽作賣點的「時事片」。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呂大樂是利物浦擁躉,也曾於中大開辦「足球世界 - 社會科學分析」一科,講授足球、政治、商業、歷史及文化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呂於《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一書中,憶述1973年一場於香港深夜時間上演,英格蘭大戰波蘭,非勝不可的世界盃外圍賽。

當年一般報章需一天(或更長時間)才能將電訊翻譯和刊登,但身為球迷的呂大樂急不及待要第一時間知道賽果,於是翌日下課後便與同學由灣仔坐電車上中環再轉天星小輪到尖沙咀的海運大廈,看看大堂裡那部大東電報局的電訊機有否傳來最新的國際體育消息。


呂大樂教授回憶中的海運大廈,就是香港與現代和國際接軌的地方。

相比起今日各樣資訊垂手可得的年代,昔日的娛樂確帶有一份不一樣的期待。

香港其實於1982年(也就是香港球證陳譚新有份執法的那一屆)才有直播全部世界盃賽事。而於五、六十年代,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視,那時候人們要一睹國際體壇盛事就要到戲院觀賞重播影片。

今日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北角皇都戲院,就曾於1960年12月上映一部名為「球迷奇遇記」的法國喜劇時,加插一條以英格蘭和西班牙足球對賽作賣點的「時事片」。那些年不論是到政府大球場看東方對愉園的「國共大戰」,或是上戲院看遲了個多月的賽事重播,睇波都是成千上萬人的集體娛樂時光。

今日香港足球水準差勁,相信冰島於未來50年奪得世界盃比香港入圍賽事的機會還要高,但原來八名來自港島大坑的足球員就曾於1936年代表中華民國出戰柏林奧運會,並與英國對壘,雖然最終以二比零落敗,但據說司職後衛的譚江柏(亦即譚詠麟的父親)表現出色,賽後更得當時德國元首希特拉接見,並獲贈名貴禮物。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的歷史,而世世代代的球迷也有自己的回憶,而最快樂刺激的體驗,莫過於和一大班互不相識的的球迷,齊齊睇得血脈沸騰,狂呼怒喊,而這種快感是多先進的上網睇波程式也永遠無法取代。

原文刊於《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