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環保與發展的假對立

環保與發展的假對立

「健康空氣行動」的謝穎琳在《明報》撰文,提到年尾政府檢討空氣質素指標,重點應該放在如何令公眾健康成為整個檢討工作的最高原則。她指出,改善環境因素有效減低醫療開支,相信很少人會質疑。教筆者感興趣的,是她在文中提及世衛倡議的「Health in All Policies」思維。由此引申一個問題:政府各部門在政策制訂過程中應該如何加入保衛公眾健康的計算因素。

在地產掛帥的香港講環保,很容易被指阻住地球轉。這個不難理解。為了保護自然生態而反對填海或開發郊野公園,對眼中只有GDP或金錢利益的人來說,簡直不可理喻。同樣道理,為了改善空氣質素,要求舊區重建時,加入各種限制以保證市區之內空氣流通,日照充足,別說地產商,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便可能第一個撲出來反對:這樣我們會少賺幾多幾多億啊!

環保和發展經常處於對立位置,固然關乎二者孰輕孰重的價值觀問題,但只要對發展觀念抱持更開放的態度——以一籃子目標為依據,二者之間的張力即使無法完全消除,起碼有望大幅減少。就以改善市區空氣質素為例,「健康空氣行動」呼籲政府設法舒緩交通擠塞,減低大氣及路面空氣污染,若管治階層的發展觀只和經濟指標掛鉤,這些訴求無疑是額外的工作負擔。

若「發展」的定義擴充了,除了物質上的富庶,還包括市民身心健康——所以要跨部門合作令石屎森林更綠色和更宜居,除了減排,也要從城市規劃、路面設計、樓宇密度和高度等方面入手,視城市內的人和物為一個生態系統,力求維持各方平衡。那麼環保要求便不是官員可避則避的事,而是必須做出成績的功課。另外,只要這種思想傳開去,並廣為市民所接受,形成督促政府的力量,決策者順著進步的民意行事,香港人的生活質素便有望從細節中逐步改善。到時有人要求市建局(或其他發展商)不要賺到盡,起樓要顧及人性化需要和環保高要求,便不會有人習非成是,理所當然地借發展之名予以否定。因為,發展不(只)是做大個餅,還要做靚個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