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譚仔阿姐的辛酸

譚仔阿姐的辛酸

譚仔米線受歡迎,連帶負責落單的阿姐亦為人所關注,其口音更成為年輕人的話題。三年前有Youtuber扮阿姐講發音不準的廣東話,至今獲得四十餘萬的點擊率。Ben Sir(歐陽偉豪) 接受傳媒訪問時就這樣評論過譚仔阿姐:「佢哋肯講廣東話,即係肯融入我哋嘅文化,佢講得唔好聽都盡力,仲靠廣東話搵食,呢份投入感,令我哋呢啲食客,覺得佢哋好親切。」

但原來做譚仔阿姐並不容易。早前蘋果日報報道,譚仔雲南米線(及魚米家)限定員工在20分鐘內吃完飯,還設有計時器,員工甫坐下吃飯便開始計時。趕喉趕命咁食,仲有倒數壓力,自然對身體不好。在回應記者查詢時,譚仔發言人承認,員工吃飯時間確只有20分鐘,但公司為員工提供免費膳食,而且午飯時間亦是有薪的——此乃勞資雙方協商得來的結果。發言人表示,譚仔重視員工和顧客的意見,會檢討有關安排。最終會不會改善,暫時未知。

蘋果的報道,很體恤阿姐,甚至借議員之口,促當局研究立法保障打工仔「食飯權」。但熟悉蘋果(及壹傳媒) 的讀者也許知道,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她深受主流經濟學影響,其實頗反對這類要求政府立法保障勞工權益的建議。最經典是反最低工資,認為最低工資扭曲自由市場,提高(年輕人)失業率,好心做壞事。她和主流經濟學者的立場一致,認為與其立法,倒不如任由巿場自行調節。員工若不滿意薪酬,大可轉工。僱主出的人工不夠高,便請不到人,自自然然要提高工資。員工無本事在外面找一份更高人工的工(所謂欠競爭力),只有接受現實,即使老闆減人工也得同意。

按照這套邏輯——張宇人便是以巿場調節為由,反對有任何侍產假——當然也沒理由爭取「食飯權」:員工的吃飯時間有多久,應交由巿場決定。如果嫌太短,員工大可轉工。員工不轉工,即覺得可接受,那又何須政府立法,干預市場運作呢?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嘛,若有人可在十分鐘、甚或五分鐘內吃完飯,這是他的競爭本錢,偏偏政府硬性規定吃飯時間的長短,如同剝奪那個人憑自身天賦而獲取工作的機會,怎能這樣做呢?

但事實擺在眼前,最低工資立法多年,經濟學者所預言的事並沒有發生(可參考《張五常欠一個解釋》)。社會大眾亦逐漸明白,所謂由巿場決定,等於叫政府撒手不管(筆者並非說政府萬能,每事都要過問)。但個人力量微小,而且有很多知識上和心理上的限制(例如囚徒困境),她/他們跟可以玩分化的資方,或隨時聘請外援的商界討價還價,根本是螳臂擋車,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任人魚肉。換言之,放任巿場的結果——看看金融海嘯的禍害和香港貧富懸殊有多嚴重——只是任資本家恃強凌弱,巧取豪奪。(可參考《市場,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蘋果近年明顯調整了經濟立場,沒那麼迷信所謂自由市場,故才有譚仔這種報道出現。可那些主流經濟學者,例如為領展出謀獻策、做其獨立非執行董事的王于漸,卻未見深切反省,仍在努力推銷其市場至上、披著社會科學外衣的一套意識形態。

順帶一提,蘋果兩天前報道了領展CEO王國龍邊回購邊沽貨。

(延伸閱讀: 可參考許寶強教授的《對最低工資評論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