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讀哲學和讀神科的距離

讀哲學和讀神科的距離

讀哲學有甚麼用?久不久便見人有此疑問,或有感而發。問題源於一種讀哲學無實用的自我懷疑。但論實用性,科技不斷進步,社會面臨重大改變,就算讀神科,其實也保證不了前途似錦,將來成為人生赢家。

早前便有報道指,AI診斷眼疾勝權威醫生,而且最快在三年內作臨床測試。可以預期,AI的運用會越來越普及,沒醫生資格的人亦有可能發揮醫生診症的功能。一直有意壓縮醫療開支的特區政府,除了輸入外勞(陳茂波今年三月便曾經指本港公營醫療人手緊張,但醫療界保護主義當道,政府輸入醫生護士面對很大阻力),亦可借助AI科技改動醫護人手的編制和薪酬級別,達至用最少錢醫最多病人之目的(因為庫房的錢要留來興建大白象、為基建超支填氹和大規模填海)。到其時,除了少數天之驕子,做醫生的薪津和職業穩定性,將無法和今天相提並論的了。

除了醫生這一行,全球最大基金公司BlackRock也開始用AI取代基金經理,相信將(或已經)成趨勢,作為大學尖子夢寐以求的職業,空缺自然減少,就算入到行---如果不是富二代或官二代——被公司裁走的機會,估計亦較飛黃騰達為高。

在這種大趨勢下,讀哲學的經濟用途,孤立來看,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比起神科——過去較有效提升個人的掙錢能力,並較能得到主流社會的肯定和認同——二者的有(實)用程度,差距正在慢慢縮窄。讀完那些所謂較有競爭力的學科,搵食其實也不見得較輕易。換句話說,哲學變得相對地有用,或相對地,無以前咁無實用。

知識改變(經濟)命運,越來越不符事實。借一身債讀一個學位回來,若只著眼於經濟利益,隨時是負資產。基於經濟因素而考慮讀甚麼科,或評價甚麼學科較有用,已開始過時。讀大學(吸取哲學或其他人文學科的知識,其實也不一定要進大學)㨂甚麼科,更應看重的,理應是個人志趣之所在。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並有望打開到一些門,從中見到一些新事物新領域,使生命更有意思,其實便算有用的了。

(註:圖文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