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土地大辯論的三個核心問題(上)

土地大辯論的三個核心問題(上)

文:盧日高,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整個土地大辯論的前提源於2017年政府公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下簡稱《2030+》),指香港到2046年需要新增開發4800公頃土地,政府目前已規劃的只有3600公頃,因此會出現土地短缺1200公頃。面對香港未來人口上升、樓價和租金高昂、市民輪候公營房屋時間不斷延長,加上《2030+》假設未來將會土地短缺,政府2017年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其任務就是為政府長遠土地供應的方法提交意見報告,找出解決1200公頃土地的共識。整合目前民間和政府的討論,土地大辯論大致可分成三個核心討論問題,本文將先述其中兩個:

一、政府對土地短缺的估算是否合理?

《2030+》估計香港將會出現1200公頃的土地短缺。不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今年4月開展公眾諮詢時,主席黃遠輝開宗明義講明土地短缺絕不只1200公頃,到底《2030+》的推算估多還是估少,在公眾諮詢開始之時已經成疑。根據《2030+》,土地荒最嚴重的是基建及設施用地,其中90公頃是用於石礦及岩石加工設施,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保育小組召集人伍世良便指出現時香港的建築材料多數由外地進口,而處理回收的建築廢料的用地,大約50公頃已經足夠。(註1)另外,政府又估計靈灰安置所未來需要75公頃土地,一直爭取政府供應更多骨灰龕位的各界關注骨灰龕法案大聯盟發言人任國棟便指現時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目前以不足一公頃土地便提供9萬多個公營龕位,質疑是否真的需要75公頃土地。(註2)這些被視為細微數字的質疑,集合起來就會是對「土地短缺」前提的大質疑。

再看《2030+》大數字,筆者在這裡提出兩條簡單數學題的疑問:

1. 以現時香港約268平方公里(換算為約26800公頃)已開發土地(註3)容納了733萬人口(註4),如按現時已開發土地與人口比例計算,至2043年高峰期822萬人口,所需要新增土地約為3250公頃,還未及政府已規劃將來開發土地3600公頃。到底未來城市的空間如何有別現時的土地使用比例,導致出現所謂的「土地短缺」,政府有責任讓公眾簡易理解。

2. 香港目前共有275萬公私營永久性房屋,(註5)容納了733萬人口,推算未來人口增長大約90萬,《2030+》目標卻是提供100萬個新住宅單位,(註6)即使減去估計25.8萬單位用於填補舊區拆卸的單位,仍會有74.2萬個新增單位出現,每個平均容納1.2個新增人口。而且,60萬個新增公營房屋是以建築面積平均538平方呎計算,假設實用面積為建築面積的80%,再以現時房屋署規定公屋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75平方呎,一個538平方呎的單位足以容納5人,遠多於目前每戶平均2.8人。(註7)而40萬個私人住宅單位以建築面積平均為807平方呎計算,亦似乎與近年不斷新建成的迷你單位形成強烈反差。難怪有市民質疑,到底土地不足的情況是否如政府說得那麼嚴重。(註8)

究竟政府推算的1200公頃土地短缺孰多孰少?相信不少市民如筆者一樣,越細讀《2030+》越是一頭霧水,難道要市民聽政府說「我哋話你聽OK就得㗎喇」?

二、用甚麼方法新增土地?

進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問卷調查,(註9)按下短中期(至2026年前)所有土地供應選項,計算表仍會得出土地短缺超過一半的情況。這大概是專責小組成員感到供應非常緊張的原因。而改劃綠化帶土地、改變粉嶺高爾夫球場用途、發展棕地等方法都會遇上原區使用者的反對;發展新界私人發展商持有農地,採用公私合營發展則會遭到官商勾結的指控,於是填海就成為「政治上」較容易得到支持的方案。

問卷調查網頁中兩個中長期(2026-2046年)選項:近岸填海(450公頃)和發展東大嶼都會(1000公頃),兩個「大手筆」填海選項足可解決土地短缺問題,實在給人不用多想的感覺。難怪團結香港基金、(註10)新民黨(註11)和公共專業聯盟(註12)都分別提出填海方案。當中以團結香港基金會最為進取,提出2200公頃填海計劃 (達香港歷史填海總量的三成),預計可容納近百萬人居住,「一次過滿足晒所有願望」,對於土地短缺焦慮症人士而言,相當吸引眼球。

不過,如果香港尚有土地可用,是否需要犧牲海洋生態去大規模填海呢?(註13)民間土地資源小組成員任憲邦指香港不是沒有土地,而是政府沒有政治勇氣去收地。(註14)筆者所知,民間提出的覓地方法尚有很多,例如本土研究社所發現總面積723公頃的棕地、2700公頃軍事用地等。(註15)專責小組願意將填平船灣淡水湖這項大膽建議都讓市民選擇,為何上述兩項選擇不讓市民考慮呢?筆者很期待政府能用嚴謹的理據解釋原因。

下文待續。

原文刊於香港電台集師廣益。

註1: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土地大辯論》。
註2: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土地大辯論》。
註3:規劃署:《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土地供應的考慮因素及方式
註4:政府統計處:《2017 年至 2066 年香港人口推算
註5:運輸及房屋局:《房屋統計數字2017
註6:規劃署:《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綜合土地需求及供應分析
註7:政府統計署:《人口估計》2018年4月至6月數據。
註8: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土地大辯論》。
註9: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意見收集區
註10:團結香港基金:《跳出框框 想像未來 -「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團結香港基金
註11:葉劉淑儀:〈內地水域填海造地實為變革良方〉,https://npp.org.hk/npp/article/p/內地水域填海造地實為變革良方。
註12:《眾新聞》〈公共專業聯盟提「一島二市」 黎廣德:成本效益較團結香港基金方案高〉,2018年8月21日。
註13:連一向被視為泛民主派的公共專業聯盟的填海計劃亦受到環保團體批評。見環保觸覺:〈回應公共專業聯盟外港人工島填海建議
註14: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土地大辯論》。
註15:本土研究社:《好誠實研究及公眾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