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哋,香港」讓沙中線小市民參與得法

「我哋,香港」讓沙中線小市民參與得法

(相片由項目團隊提供)

前言

沙中線報導沸沸揚揚,但焦點往往放在工程監管的漏洞。居於受工程影響的社區,一群首當其衝的小市民關注什麼?怎樣處理自己關注的議題…?這些卻鮮少被看見。「我哋,香港」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建立的街坊媒體。能讓街坊查閱即時位置或地址簿內位置一公里範圍內的公共設施、社區活動及社區議題。亦可會報社區問題,讓各界人士一起處理。社區工作者也能利用這個媒介發放活動資訊及記錄做過的社區工作,方便同為服務社區的有心人互相學習與觀摩。這是一個鼓勵市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從而建立公民社會的科技媒體。透過與項目開發者麥家凱、黃榮錦,以及地區工作者陳炳洋的訪談,筆者發現這個項目本身的發展,也是來自不同社會層面,具有不同才幹的公民自發參與的故事。雖然程式的開發是為了推動公民關注社區而並非純然為了沙中線,但受工程影響的市民卻有了更方便處理切身議題的途徑。

我哋2

從小說一步步走向現實

不說不知道,原來這個程式的概念,源自於麥家凱在2010年參加科幻小說創作比賽的作品。雖然小說最終沒有獲獎,但卻激發他把故事概念實踐於現實生活。正職並非編寫手機應用程式的麥家凱,在2017年6月,把「我哋,香港」的應用程式概念分享於社交平台的開源群組。麥家凱直言,開始時感到寸步難行。缺乏編寫手機應用程式經驗,在過程中總會有很多東西沒想到。幸好得到擅長編寫手機應用程式的拍檔黃浩華互補,令程式有了雛型。令麥家凱鼓舞的是,當他把程式放在開源網站,就有更多擅長/喜歡寫程式的人會主動參與。你寫一點,他又寫一點,令這個程式越來越完善。

我哋3

另一為受訪者黃榮錦從事編程工作。他在今年三月在網上開源群組發現這個應用程式,感到很有意義,於是加入開發行列。起初由於不熟悉這個程式的架構,他也用了很多時間摸索。現在已能跟上。他認為自己業餘的義務幫忙除了能協助項目發展以外,自己的編程技能也得到提昇。

除了兩位開發者以外,當天受訪的陳炳洋任職議員助理,在港島南區服務。他指地區工作很多時涉及非常瑣碎的事務。這個程式能協助他記錄做過的事情,作為自己的成績表。另外,會報社區問題的功能,方便當區街坊看見社區問題能即時告訴他,令他在「行區」以外,多了一個了解社區需要的途徑。

我哋4

麥家凱告知筆者,隨著沙中線工程問題浮現,有土瓜灣地區工作者聯絡他,要求用這個媒體連結受影響的街坊,讓他們會報自己住處的情況,然後一同解決問題。土瓜灣曾在千禧年代末發生一中轟動全港的塌樓事件。這次工程引發的沉降也令當區居民十分憂慮。可惜個別大廈有異樣,居於其中的人會感到害怕;但大型媒體不一定會關注。這個街坊媒體就讓當區居民有了自發參與,解決切身問題的途徑。

繼續滾大雪球

長遠而言,麥家凱希望這個手機程式能夠鼓勵更多人了解和關心自己居住的社區,同時透過主動參與,與其他社區中人一起解決問題,建立自發的公民社會。他和黃榮錦都認為,要這個程式繼續發展,實有賴各界人事貢獻自己所長。現時他們需要更多懂得編程和設計的人,進一步改善程式的功能和架構。也需要更多願意用這個程式發放社區活動和社區議題資訊的用者,使這個平台的內容更豐富。用者的回饋意見也有助進一步完善程式。

我哋5

結語

傳統的地區傳訊方式多為街站、海報、宣傳品投遞等。隨著舊區逐漸發展成門禁式的新社區,傳統的傳訊方式效用逐漸減弱。雖然社交媒體能一定程度突破地理上的侷限,但因資訊繁雜散亂,不容易集中某個小社區的議題。再加上近年臉書演算法的改變,更窄化資訊的接收與傳遞。「我哋,香港」這個街坊媒體的設立,就是為了在現有傳訊方式效用日減的當下,開闢一條新路。你願意為這項目貢獻你的能力嗎?若想了解項目詳情,可探訪以下專頁

作者註:筆者設立了專頁以分享訪問社會創新項目的花絮。有興趣歡迎探訪,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