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思考是負面的東西

思考是負面的東西

文:施安娜(進步教師同盟成員)

報載教育局的新版《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和2009年高中課程指引同樣列出七項學習宗旨,卻刪除培養學生成為「能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變成「綜合發展和應用共通能力,成為獨立和自主的學習者,以利未來進修和工作」。這種改變,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表示,修訂是配合現時課程發展,是恆常做法;這種改變,層次的高低的不同,強調的是功用,用作進修與工作,而不是作為一個獨立人格所具備的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質素。

蔡若蓮又認為價值教育是要結合課程去潛移默化,任何強加的做法都不適合。可是,無論是強加或是潛移默化的價值教育,教育局都在推行。教育局汲汲營營的不正是如何讓我們的莘莘學子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嗎﹖當中的政策,不但有大張旗鼓的各種號召,還有潛移默化的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前者可稱之為強加,是否適合,可真是見仁見智了。課程指引的學習宗旨強調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幫助中學生繼續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並從學習過程中建立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加深對《基本法》及「一國 兩制」的理解,並加強對國民身份的認同,這些是強加﹖還是潛移默化如各種各樣的內地交流團﹖可經得起討論﹖所謂鼓勵、宣稱看何者適合學校,是否虛招﹖課程文件的確是這樣寫的,可是推行上教育工作者真的可以有選擇嗎﹖

《中學教育課程指引》(段6A.4)提出「可採用涉及不同甚或存有衝突的價值觀和態度的生活事件和議題,藉此加強學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培育他們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就以敏感的「港獨」議題為例,這的確是與政府當局三申五令亟欲推行的愛國教育存有衝突,教育局長楊潤雄是這樣說的,在學校內是「沒有必要」和「不應該」宣傳或討論港獨。同樣是與德育相關的中小學「健康校園政策」中提及必須防止青少年吸煙及吸食危害精神毒品的課題。學校可以透過各個學習領域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相關課題或學校活動,幫助學生發展獨立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作出明智和負責任的抉擇。港「獨」「不應該」宣傳或討論,「毒」品卻是必須討論的範疇。這種自相矛盾的舉措,畫地為牢,設下了討論的禁區,與培育獨立自主的學習者背道而馳。

楊潤雄又說特別在基礎教育上,如學生對港獨等社會問題有疑惑,「可能需要老師作出教導」。這不禁令人想起巴西教育學家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提出的囤積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在囤積的教育概念中,允許學生進行的活動範圍僅限於接受、歸檔、與存放囤積的東西,將學生看成援助的對象。 弗雷勒提出的另一種是提問式教育(problem-posing education) ,透過提問、對話,使學生成為批判的思考者,學生不再是溫馴的聆聽者,而是成為與教師進行對話的、具有批判力的共同探究者。正如弗雷勒指出囤積式教育是官僚化和反民主的,可避免學生「覺醒」的威脅,這誠然是有助於培訓出一批馴服於威權政府下的順民,而提問式教育的目的在揭露現實,是一種人性的與解放的實踐,是人們對於他們的世界進行行動與反省,以進一步改造世界,這種解放,並非威權政府所樂見的。

最近在一個對談會中聽到新世代青年說「思考在我們這個社會被視作是負面的東西」,誠然,成為「能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對於當權者來說,往往動搖那些不合理政策的正當性。刪除培養學生成為「能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蔡若蓮說修訂是配合現時課程發展,這的確值得教育工作者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