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地說農》之九:農地是「土地供應」的好方案嗎?

《在地說農》之九:農地是「土地供應」的好方案嗎?

土地大辯論諮詢期即將結束。由於當中的「公私營方案」建議,是利用發展商囤積的農地,令農業界被扯入這場辯論漩渦中。這一年來聽過不少關於發展農地的意見,有些頗具啟發,但順口胡謅的也不少。這次嘗試從農業角度回應部份坊間的爭議及盲點。

1. 荒廢農地是「浪費土地資源」?

許多時農地被閑置,被非沒有人想租,而是地主不想「農地農用」,有着農業以外的發展盤算。因此導致農地荒廢的,並非農民,而是發展商等土地持有人。

另外,也有不少農地是因為配套不足(如水源)而難以復耕。這應該從改善農業規劃、基建入手,而不是視之為「浪費土地」。

2. 四處都是荒廢農地,證明香港根本不需要這麼多農地!

的確,如果新界三、四千公頃農地一下子復耕,不可能會有這麼多人去耕田。但以此推論香港耕地供過於求,是表面而錯誤想法。稍為熟悉本土農業的人,都知道近十年香港農地租金水平不斷飈升,租約越來越短,有些更索性被收回。這對業界造成很大的困難。

為甚麼「荒廢農地」和「找地難」這兩個矛盾現象會同時出現﹖正是上一點所提出的「不合理期望」,地主寧願農地丟空也不肯租給農夫。

3. 人都沒地方住了,還要保住農地?

這是最膚淺的對立思維方法,甚麼事情都只有二元對立,非此即彼。

你將「農地」兩個字換「棕地」、「郊野公園」、「高爾夫球場」或「海港」,句子都可以成立。這種百搭式的論述,反映的並不是真對立,而是倡議者心目中的既定想法。提倡動用農地的人,請以真實理據去游說社會,而不是訴諸煸情及分化。

4. 發展農地,是最快和節省成本的!

看看「成本」的定義是甚麼吧!採用一個為發展商度身訂造的方案,當然是最快捷的。但換來的代價,就是土地規劃機制淪落,以及永久失去能夠生產糧食的土地資源。

5. 只要有合理的獨立處理機制,就不需要擔心「官商勾結」。

發展商30年來囤積大量農地,一直渴望發展,但不少地方因基建配套不足而未能成事。所謂的公私營方案,正是投其所好的發展策略。一個立場本身已經傾斜的方法,有可能獨立嗎﹖

6. 只要給予合理賠償給地主和農民,不是就可以了嗎?

農業需要的,是在社會中有合理的發展空間,而不僅是「善終」服務。放棄了農業,也就是放棄了農村及鄉郊生境。整個社會所失去的價值,絕不是GDP所能反映;而在地農業(包括常規、有機)在鄉郊衍生的意義,也絕不是水耕等工廠運作模式能夠取替。

近日部份業界代表也將焦點放在爭取賠償上,情況令人憂心。並非說賠償不重要,但作為具遠見的業界組織,目標不可能、也不應該停留在「退場」安排。

7. 社會發展總會有人面對損失。農地真的寸步也不能讓嗎?

討價還價也需要有基礎,現時農地問題正是欠缺這個基礎。

農地囤積、倒泥頭情況無日無之,政府監察乏力。這時一旦推出所謂「公私營方案」,勢必進一步加劇地主的發展期望,令農地農用規劃更難執行。如果政府有意提出與農地相關的土地利用方案,應先致力促成建立一套具共識的農地保護政策,例如農業優先區。

8. 農業優先區計劃要好多年後才有機會實施啊!香港人怎可能等這麼久?

農業優先區的構思,在二十多年前已有人提出(包括政府官員)。多年來農地政策沒有寸進,責在政府,沒理由倒過來怪責業界。政府以不足一年來推動土地大辦論,農業優先區卻以龜速進行,單是研究已說要花上數年。情況就如有人被賊斬了幾刀,你堅持不去止血,然後說要花數年時間來研究醫療方案。

土地大辯論諮詢期即將完結,但農地爭議不會因此而終止。早前一些業界組織及環保團體,發起了反對動用農地選項的聯署(見圖);僅望這場觸及社會各階段及利益團體的大辯論中,農業聲音不致被完全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