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調查:公眾及患者誤解精神分裂症 團體促政府增撥資源

調查:公眾及患者誤解精神分裂症 團體促政府增撥資源

(獨媒特約報導)全港約有48,000個精神分裂症患者,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及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今日(9月30日)公佈調查結果,指出普遍公眾對精神分裂症存有誤解。

誤以為由性格引起、有暴力傾向

四個關注精神健康團體早前委託香港樹仁大學數據分析與民調研究中心,分別向1,004名成年公眾人士及31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訪問。調查結果發現,公眾及患者對精神分裂症的認知不足,存有誤解,其中包括超過7成公眾及5成患者以為精神分裂症由心理或性格問題引起,逾4成公眾及近3成患者以為大多數患者有暴力傾向,以及約3成公眾及患者以為患者會失去工作能力。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腦部功能失調的疾病,成因尚未明確,但醫學界相信與遺傳基因、環境等因素有關。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會董、註冊藥劑師蘇曜華指出,如直系親屬有精神分裂症,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機會率是10%;如父母皆有精神分裂症,患上精神分裂症的機會率則提升至30%。至於暴力傾向,大部份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常人內歛,只有少數患者有暴力傾向。此外,只要病情控制得宜,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恢復工作能力。

DSC01736

調查結果反映,患者本身亦對精神分裂症的認知不足。被問到醫生有否向病人講解精神分裂症的成因、治療方法等資訊,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坦言,「有,但時間唔多。」王明爍認為,若公眾對精神分裂症有誤解,例如保持心境開朗可代替服藥,也會影響病者的服藥習慣,尤其病人在停藥初期的病情會好轉,因此強調公眾教育之重要性。

團體又指出,長效針劑比口服藥的藥力維持較長時間,第一代長效針劑的藥力維持四星期,第二代則維持三個月,亦能避免患者忘記或拒絕服藥,減低復發及進一步破壞腦部的風險。現時約25%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惟只有10%患者使用第二代長效針劑。第一代針劑的副作用較多,例如肌肉抽搐、記憶力變差等,但第二代長效針劑的成本較高,公立醫院醫生甚少開出第二代長效針劑。蘇曜華指出,如更多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第二代長效針劑治療,將方便年青的患者工作,釋放更多勞動力。

DSC01782
精神分裂症康復者王耀強

康復者:常遭歧視眨低自信

精神分裂症康復者王耀強分享親身經歷,他現時67歲,已患有精神分裂症38年。他表示,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不足,常遭歧視,例如有鄰居對他指指點點、不願與他同乘搭升降機、打乒乓球等,讓他承受極大壓力,自我價值降低。幸好,他得到教會的支持,又參與義工服務,讓他重拾自信,現在能過獨立的正常生活。

促施政報告增撥資源

為提升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團體對下月公佈的《施政報告》提出五大建議,包括在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下成立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專門小組、食衛局增加外展個案經理及患者比例至1:40、 善用醫院及診所的等候區為作教育患者的場所、提供彈性覆診服務、以及讓更多患者使用第二代長效針劑,以配合康復者的工作需要。

記者:黎栩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