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值得讚賞的文化敏感度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值得讚賞的文化敏感度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近日在訪問中提到,「嗰時有講過香港常用語言或者學校教嘅語言係廣東話,因為好難代表(全部人)。少數族裔點樣?你唔可以話(廣東話)係母語,對佢嚟講唔係。」

對於楊局長在回應「香港母語是甚麼」這個問題時考慮到本地少數族裔,顯示出如此高的文化敏感度,實在叫人感到欣慰。

楊局長一貫關心和記得少數族裔學生,必定知道現時香港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的課程是以中文為母語的基礎上發展的。雖然遲了二十年,但局長無疑是代政府承認了「所有學生的母語是中文」這個假設是錯誤的。那麼政府應從速補救,落實語文政策幫助母語非中文的學生學好中文。

政府雖從2014年實施「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調適架構」(學習架構),給予錄取少數族裔的學校資金和指引,但從未真正研發一個真正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課程 ――一個類似本地英文課程讓母語不是英語的學生能達至英文近乎母語(near-native)的程度――讓少數族裔掌握好中文,在香港闖出一片天下。

過往的政府教育政策未有考慮到少數族裔就拍板通過,政策如「普教中」等一出,少數族裔同受影響,但無額外支援,以致他們既學不好每天生活必須用的廣東話,也學不好作為教學語言的普通話,令他們成為中文文盲,更被邊緣化。

融樂會在過去幾年不斷指出「學習架構」是根據現時的主流中文課程(即以中文為母語的角度)出發,分拆成一個個較小的學習目標,無論在學習材料、教學法及評估工具方面都沒有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角度。少數族裔學生要在現時的教育制度中有效地學習,實在舉步維艱;忽略學生的需要而相信「假以時日學生就能適應易」以小步子方式學習中文,只會拖延問題,令一代代少數族裔無法學好中文。

融樂會於今年六月發佈一份關於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與教的報告,本會蒐集到過百項從2006年至2016年期間出版有關香港少數族裔或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和教學的中文或英文書籍、學術文章、專題性報告和教師手冊,並對資料進行了分析和整合。本會發現本港不乏對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學術研究,但目前缺乏針對性的教育政策、課程和教學法。楊局長既然是真心關心少數族裔,希望局長在施政時也想起少數族裔,盡快落實「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以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導母語非中文的學生,令他們的中文能力都可以達到近乎華語生一般的程度,讓他們在公營教育制度內獲取平等學習機會。

作者是香港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