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全民大煉鋼式填海造地

全民大煉鋼式填海造地

林鄭第二份施政報告,公布明日大嶼計劃,開出市民最快14年後有屋住的期票,動用最少五千億元,填海面積更由原來1000公頃激增至1700公頃。基於嚴重超支、延誤和豆腐渣工程的斑斑劣績,市民對政府霸王硬上弓,建造這隻倒錢落海的超級大白象,批評得相當厲害。結果,施政報告的評分大跌至不合格的水平,但林鄭聲稱在意料之內。

林鄭明知計劃不受歡迎,仍一意孤行,這實在有違一個負責任的領導人之常理(筆者當然知道,她只需向習總和權貴選民負責)。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是不可以,但須有很正當和很具說服力的理由。現在顯然不是。在土地大辯論中,填海是極具爭議的選項。就算不反對填海,亦很難接受如此瘋狂的造地計劃。再說,土供組報告未出,林鄭已決定大填特填,這就更不合符程序公義,對參與過大辯論的人是一種侮辱。

關於明日大嶼的弊病,很多人談過,不贅。筆者在這裡特別想談林鄭政府的管治意識。林鄭為求合理化大填海,以及搞所謂公私共享,給囤積居奇的地主套現,花極大力氣(包括顆拍官方智庫,請劉德華和經濟學者加持)把社會面對的主要問題濃縮和化約為土地供應不足之過(政府原來的算盤,是藉土地大辯論塑造造地有迫切性的民意,幸而民間社會努力拆解迷思,使土地分配不公的問題受到關注,政府洗腦的奸計未能得逞)。

明日大嶼是盲造地意識——支持理據極其粗疏——的實體呈現。政府未來將投放最少五千億公帑——理論上每個市民都有份——於造地工程上,連帶很多私人公司業務、公共建設和社會注意力都被填海這件事長期牽制著,用於其他地方的時間、心力和資源無可避免地減少,例如如何應對人口老化、AI大幅消減職位空缺所形成的社會壓力,很容易受忽略,靠填海造地,難言針對性。

以填海造地作為管治者的主要任務,是一種賞惡罰善的政策思維:土地公義不彰顯,無良囤地和霸地的人獲暴利,努力拚搏的小市民則住得貴,住得細。這種管治者的無形暴力,會形成路徑依賴的慣性,使一般市民依附著這個巨大工程而生活。情況之差勁,使人聯想起六十年前中國大躍進。那時候全民大煉鋼,煉出個大頭佛來。現在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拎住個鐵鏟走到岸邊一起鏟泥填海,但由於金融業、建造業,以至整個社會發展潛力都押注在明日大嶼之上,大家直接或間接、自願或被迫地同坐一條船,只不過以往煉的是鋼,現在煉的是土地。

然後,政府的洗腦機器持續開動,越來越多人相信建立所謂土地儲備之必要,有地好辦事。有一些異議者因徹底失望淡出、移民,仍堅持信念者成少數,更難改變現狀。讓香港人晚年生活有所保障的全民退保,讓有機的綠色生活成為可能的環保產業鏈,讓年輕人不同個性和才能都可發揮的私人/公共空間,以及文化、藝術、體育事業等(活化工廈最終也是變酒店或高級劏房居多吧),都看不到有成為社會共識和公共議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