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林鄭的荒謬理財哲學

林鄭的荒謬理財哲學

特區政府一向奉行量入為出的理財哲學,養成守財奴性格,對赤字預算敬而遠之。香港貧富懸殊的程度居發達地區之前列,政府可視若無睹。所謂審慎理財原則,即坐擁幾千億儲備,連花在教育和醫療上的金錢都孤寒過人,要政府拿幾百億出來搞全民退休保障,讓市民安享晚年,更是痴心妄想。

誰料鐘擺突然由一端擺去另一端,受惠的卻依然不是普羅市民。香港下一代的未來,隨時因中港政府的政治盤算及財政危機而斷送。

林鄭上周發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要大灑金錢,填海1700公頃,並進行多項大型基建項目。更荒謬是,政府根本未有做成本及風險估算,更加無考量氣候變化的因素,以及評估填海對生態造成之影響。前立法會議員姚松炎批評,在未有工程造價估算前,便決定推行這麼大型的項目,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亦不符合國際社會對大型工程在財務可行性上的基本要求。姚博士更引用多項研究,反駁政府靠基建帶動經濟發展的講法,認為投入9500億元(按姚的估算)於「明日大嶼」上,難逃收益遞減的命運,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甚至債台高築(可參考姚松炎的《明日大嶼的投資分析》)。

但更不尋常的事在後頭。

財政司長陳茂波昨天稱,「明日大嶼」無可避免「要使好多錢」,放風要發債來籌措資金。「量入為出」或「避免赤字」這些詞語,似乎已不知不覺間在政府的字典中消失。以往是吝嗇成性,應該花也不花,但起碼剩下可觀的儲備,作為穩定金融體系之基礎,並在經濟周期向下行或外圍出現重大事故時,有應急錢可用。現在林鄭的理財新哲學更加離譜,只是靠長官意志,便可無視實際情況,變做大花筒。根據過往基建工程嚴重超支的劣績,陳茂波在「明日大嶼」公開的財務資料如此少之情況下,貿然提議舉債,使人懷疑政府對這個填海計劃的融資安排有極不樂觀的估算,只是暫時不便公開(政府的講法是「最少花四、五千億」,換言之,最多無上限)。

其實,政府一直提出的填海方案只是填1,000公頃,到底何時決定大增700公頃,林鄭表示自己不清楚。更耐人尋味的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曾鈺成明言,小組主席黃遠輝和小組成員均不清楚政府有此方案,對施政報告提出填海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計劃感到「突如其來」。連在建制派內地位顯赫的曾鈺成也蒙在鼓裡,究竟林鄭的理財新哲學是否在短時間內作出180度改變,才殺大家一個措手不及呢?能令林鄭乖乖聽話的人又是誰?

思言財雋和理大講師鄒崇銘不約而同分析,東大嶼人工島計劃背負著重大的國家任務:由於產能過剩,一帶一路近期又接二連三地觸礁,香港的萬億儲備便變成中國經濟的臨時救生圈。假若這個講法合符事實,那麼,即使反對「明日大嶼」的人訴諸法律,阻止政府霸王硬上弓,中國政府隨時會採用更具破壞性的手段,以求達到目的。這一場硬仗很可能比想像中難打,代價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