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肉搜尋》:人人都在網上做show,你死你事

《人肉搜尋》:人人都在網上做show,你死你事

好電影可牽動觀眾的情緒,而這部影片不但讓你愈看愈緊張,更讓你愈看愈生氣。美國心理驚慄片《Searching》利用電腦螢幕把故事呈現在觀眾眼前,若常用SOCIAL MEDIA的觀眾會感到相當親切。

電影劇情聚焦在金姓美藉韓裔一三口家的生活,從電腦中影片及相片的記錄,可得知男主角的妻子在幾年前患癌過世,單親父親照顧著十多歲大的女兒,平淡地生活著。一天深夜,沉睡的父親錯過了女兒的電話和視象通話,及後試圖找尋女兒才驚覺對方失蹤,這網絡版的「救參96小時」就此展開。

為了尋找蛛絲馬跡,父親打開女兒的Facebook﹑ig﹑twitter,才驚覺自己對女兒的近況一無所知,直至弟弟質問一句:「如果作為父親的你不知道,又有誰知道她的事情?」對呀,但女兒的好友是誰?最近在做什麼?為何一直愛上的鋼琴課沒繼續上?學費到了哪裡?他是真不知道!這打擊這自責是多麼入心入肺。幸好妻子的電腦仍存有女兒同學的資料,已經離世的人反倒比在世的人更了解女兒的狀況,這是多麼的諷刺。先不說這位父親,確有不少人自以為了解自己的子女﹑伴侶,或是朋友,但若果對方不主動告知,自己亦無心留意對方,大家只算是同一屋簷的陌生宿友。難怪有父母會在兒子離婚當天才知道他是同性戀,好友自殺了才知道對方有嚴重的抑鬱症,父親失蹤了才知道對方患有腦退化症,這些事情本應可避免,但因為疏忽﹑太忙﹑麻木,所以置之不理。直到危機出現,才在自怨自艾,慨嘆為何沒有「早知道」,是毫無意義。

父親在網絡上挨家挨戶的搜索時,發現女兒沒甚麼朋友,一起做報告的同學A更是大呼與她不熟(這貨稍後會再出場);而女兒閒時會上網LIVE與陌生人聊天,這些陌生人看來與女兒交往甚密;自家的弟弟曾經誘勸女兒一起在深夜活動,甚至在出前的前一天曾與女兒見面,這可憐的父親都快要駭得草木皆兵,氣氛也愈來愈緊湊。

除了男主角,負責偵查案件的女警在劇情上有極高的作用,屬「誤導觀眾」類別。(至少把我騙倒了)起初女警與男主角對話時,談起自己與兒子的相處,又說當父母的未必會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實已在埋下伏筆,當時我還在想這女的是怎麼了?難道現在的警察都這樣感性?接著因男主角越過女警向警局告知查到進一步線索,導致案件公諸於世,吸引大批傳媒注意,女警的態度由同情溫和,變得憤怒激動。起初我還以為因為女警擔心男主角的行為會影響她的仕途,所以變得忿怒。及後突然一個有犯罪前科的男人跳出來稱聲是兇手,再畏罪自殺,讓我覺得這件事相當有可疑。男主角當然也是不肯罷休,結果查得女警是自願跟進這案件,而她與自殺的「疑似兇手」更是認識的,不難猜到這「疑似兇手」很大機會是「被認罪」,繼而「被自殺」。這也解釋了為何案件被傳媒報導時女警反應巨變,因為事情脫離了她的掌控,所以她又驚又怒。

那麼女警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麼?原來是為了孩子。她的兒子是失蹤女孩的同校同學,很久以為已對女孩暗生好感,為了接近女孩,假扮成一個需照顧患癌母親的女侍應,在兩人於現實見面時,嚇到了男主角的女兒,以為對方有不軌企圖,兩人掙扎間誤墮山崖。女警一切重覆著:他是我的兒子,我要保護他,他只是一個孩子……我想她的就話應該翻譯為:我的兒子是孩子,你的孩子不是孩子,所以拜託死一死不要害我兒子好嗎?想來有很多熊孩子會變成殺人犯,都是這種家長做成的。

但最讓人生氣是網絡及傳媒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大家抱著看鬧劇的心情,或嘲諷,或同情,或批判對待這個可憐的父親。有平時與男主角不熟的鄰居跳出來說:這種事通常是家庭的責任。曾聲稱與女孩不熟的同學A跳出來說:真的好擔心她,我跟她關係可是情同姊妹呢。突然無數的「好友」跳出來在FACEBBOK貼文說:Miss you,Pray for you。如果男主角的女兒看到一定想問他們:WHO ARE YOU?更有人猜測導致女孩失蹤的兇手是男主角,更暗諷他是「Father of the Year」,真想問他:那你是甚麼?「Fucker of the Year」?因為不需負上法律責任而打擊一個心焦如焚的父親,簡單毫無人性可言。而傳媒報道事件的語氣十分誇張,似是努力營做戲劇性,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在看球賽報道。大家抱著獵奇的心態,沒有人關心傷者的傷勢,其親人的心情,只關心自己是否可借這件事件出風頭,「呃LIKE」。最好多死幾個人,不然哪有機會表演?最好死在我家前面,那我不就可以來張「萬人LIKE」Selfie?這為了經營網絡社交而萌生的心態,是多麼令人心寒。

就整體而言,《Searching》這部影片有多次反轉,但言之成理,節奏感抓得很好,而且真實感極高,對於網絡世界及傳媒的暗諷使影片更為豐滿,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