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吾識大戲」之《銅雀臺》

「吾識大戲」之《銅雀臺》

2018.10.12 (五) - 13 (六),沙田大會堂演奏廳演出《銅雀臺》,該劇由創立「漢風粵劇研究院」的已故梁漢威與葉紹德於2005合作,一導演一編撰,前者是文武生並決心改革粵劇,培養台前幕後的專業人材;後者為著名撰曲家,作品甚多,均係梨園泰斗。

「吾識大戲」於2011年,由粵劇新秀黎耀威、梁煒康與從事粵劇行政多年的劉芷茵創立。是次重新製作十三年前的《銅雀臺》,當時黎、梁一連六晚亦有參與,二人心想「這齣戲他年會否由我們擔演」,顯見承傳意義重大。

週六觀眾率,幾乎全院滿座,足見擁躉甚多。整體而言,演出投入,製作認真,十分吸引,由頭到尾,場景轉換快速,古雅兼現代。故事內容:漢末曹氏父子,均對甄宓有意,宓妃則只鍾情曹植,父操退出,聽從工於心計的老臣,竟許配宓予長子丕。

銅雀臺建成,大宴賓客,昆仲皆撰文歌頌,弟ㄑ銅雀臺賦〉為漢賦名篇,兄曹丕文采雖高,但稍遜曹植。丕疑植與宓私通,命其七步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韻腳「泣、急」為入聲,短促逼迫,國語(普通話)所無,粵語獨有。最後,魏王讀宓遺書,知二人清白,極感歉咎。符合中國傳統戲曲,忠信孝悌之仁義可風精神。

梁漢威先生科班出身,粵劇全才,編撰、導演、唱曲、奏琴、授徒,無不參與,又戮力變革,即使未必人人首肯,晚輩十餘載後重演而被受落,應可含頤快慰。筆者以行外人觀察,畧抒管見,當事人及方家,幸勿責怪。

第五場有「迎我到廣場」之句,「廣場」一詞不知何所本。冀州之「冀」似音「記」或「暨」,幾次都聽到「計」 ,可能將普通話「ji」音移轉而成;但「拚」字不用「拼」,而且讀成「潘」的上聲,則保留粵語特色。

第八場的「難逃生命有窮時」和「幸福」一詞,似非文言詞語,與全劇的「三、四、五、六、七、八」等古代詩文格調不相稱。此前,曾遇新編粵劇充滿「的嗎了麼呢」語體文句子,聽來格格不入,至於大師級的馬師曾唱改編給領導人聽的白話粵曲,早已成為絕響,只供研究者憑弔矣!

劇終,演員依次謝幕,臺下鼓掌欣賞,何以臺上拍手「回敬」?

好彩煒康介紹導演耿天元時,耿導以國語答謝,始終未「回禮」照拍,可見內地藝術家亦有明白「掌聲」表示演出成功,表演者無需拍手,否則亂作一團!當然,表揚樂師時,不妨拍掌,以示感謝牡丹綠葉。

*20181023霜降、匈牙利自由日、港深珠大橋鬼祟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