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台的黃昏,港劇的未來

大台的黃昏,港劇的未來

資深傳媒人余家強在報章專欄論港劇之弊,慨嘆時不我與:「香港由東南亞最大輸出國,一變而為仰賴入口。以上月計,TVB四線排陣中,《三國機密》和《延禧攻略》外購,《再創世紀》合拍,純土炮僅餘慳水慳力的《愛.回家》。」

大台劇衰落,對新一代來說,不單不覺得可惜,甚至認為抵死,感心涼。究其原因,除了余家強所言之粗製濫造,TVB淪為官方喉舌,亦令不少人唾棄這個曾經有過輝煌成就的電視台。可笑是,為挽回收視,CCTVB的方法不是落重本,做番幾齣好戲省靚招牌(大鑼大鼓請張衛健回巢演的《大帥哥》變倉底貨),而是更改計算方法,先以《7天跨平台總收視點》統計每日電視,再連澳門的收視也加入計算在內。據說這樣做更能反映無綫節目在香港和澳門的收視表現,喎!

大台越做越縮,慳皮至上,裁減體育組、配音組、MyTV Super、TVB 8,《TVB周刊》等部門人手,還關閉主力拍攝劇集的16廠。更小家的是,去年為了節省數萬元機票及酒店費用,叫羅嘉良不用回港出席50周年台慶。連「撈家」這樣有分量的演員都不給予應有的重視,替大台效力的員工難道會有更佳待遇?(還記得2016年CCTVB頒獎給周驄,字幕打錯他的名字,還截斷他的得獎感言,令他無法向太太示愛嗎?)在這種慳皮政策下,又怎可能有慢工出的細貨,員工又何來有精益求精的士氣和動力?

無疑,多媒體興起,觀眾群碎片化,對傳統電視的收視一定有衝擊。但香港觀眾己全面放棄追看港劇嗎?又未必。好像2015年大台於深夜重播廿多年前的《大時代》,頓成老、中、青的熱話,連劇中多名配角都成為傳媒爭相採訪的對象。其後的《皇庭》及《刑偵》,同樣是比新劇更具話題性,實在諷刺。

畢竟同聲同氣,港人特別有親切感。港劇的市場還未消失,有危也有機,由《綠豆》、《短暫的婚姻》到《身後事務所》,Viutv正在嘗試摸索一種新的港劇模式,而且漸有口碑。現在連港台劇也做出成績,近期《火速救兵IV》三分半鐘的長鏡頭以及《獅子山下2018》的《定風波》,都贏到觀眾的口碑和注視。香港人的廣東話劇集,自有其獨特的位置和吸引力,並非韓劇和美劇所能完全取代。問題是,如何在資源許可下,於大眾與小眾之間,於流水作業與精雕細琢之間,找到一種可持續的製作和拍攝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