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搵人搵地】政府唔講,民間如何捕獲野生官地?

【搵人搵地】政府唔講,民間如何捕獲野生官地?

文:林茵

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近1500萬項館藏,每本書的資料都可在網上檢索,哪本書可供借出、放在哪間圖書館、借出狀況、到期日都可查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因為這是公共財產,要讓公眾可以使用,自然要公開資訊。

但政府對待同屬公眾的土地資源,態度卻截然不同。我們知道,香港政府其實持有5,800公頃官地,正以短期批租或臨時撥用的方式供私人公司或政府部門使用;當中一些土地已有長遠規劃,但亦有相當一部份未有預定用途,純屬儲備。然而批租撥用的條款和機制、土地使用狀態等,公眾都無從得知。我們多次透過議員及傳媒追問,政府都只提供十八區各有多少這類土地的總數,而拒絕公開這批官地的完整名單、具體位置及使用狀況。

情況猶如,政府只告訴你各區圖書館有幾多本書,但你只能隔著玻璃門望一望,不能進去翻看、也不讓公眾知道借閱的途徑。那這批圖書注定被浪費,市民無法享用,就算有人用都只能是職員與相熟者之間的私相授受。

如此處理公共資源,在情在理都說不過去。尤其政府正以「無地可用」為由,要市民再斥萬億公帑填海造地,那現有的土地究竟用成點?有沒有更待善用的空間?就是極其重要的資訊。

還好我們有Google大神、以及來自民間的好多雙手。去年底我們決定就全港「未善用官地」進行統計研究後,就舉辦了多場「搵清搵楚工作坊」,邀請公眾人士齊齊帶著電腦來本研工作室,來一場真正的覓地行動。

政府隱藏的資訊當然不是隨便Google就搜到,我們透過幾樣免費的Google工具交叉驗證,逐塊檢視土地狀況——Google Map可以看街景照片和3D地圖,了解目標地塊的周遭環境;Google Earth有不同年份的衛星圖,可觀察土地用途變化,是否一直空置?中間變換過哪些用途?Google的My Maps功能則可輸入和整理各塊未善用官地的資料。三者配合,大部份地塊的狀況都可確定;如有懷疑,例如個別衞星圖不清晰或年期太舊,就再去實地考察。這些都是公眾容易上手、一般筆記本電腦能夠處理的工序。技術要求較高的部份,例如工作坊舉行前要比對地段索引圖及政府公佈的有限資料,勾勒各類官地的地界範圍,以及後期對地理數據的分析運算,就由本研的全職研究員透過ArcGIS軟件整理,亦有具專業背景的朋友們義務相助。

作為其中一位工作坊參與者,過往就喜歡流連香港街巷觀看日常地景,卻一直沒想到也可透過衞星圖遊逛香港。科技讓我們有更便利的工具以及更新鮮的視角去了解這城市,也讓政府刻意隱瞞的土地資訊無所循形。平時被圍板封著的荒地、新界不易進入的棕土都看得清清楚楚。還記得初初掌握如何使用這些地圖工具時,每次發現有好用市區靚地的驚喜及惋惜。也想起林鄭特地搭直升機去做那場揾地公關show,如果我們用免費的地圖軟件都能找到這麼多可用土地,阻礙她看到香港有地的就絕不是高度、而是官商同謀的利益糾葛無疑。

過去大半年,我們舉辦了近十次「搵清搵楚工作坊」,準備各項應對「土地大辯論」的數據資料。工作坊通常在周末舉行,每次來的有六、七人至二十多人不等,時有新朋友加入。主理土地研究的成員夏至每次都會講解一遍這些地圖工具的運用方法,事後也會覆核輸入的資料,以確保研究判斷的準則一致。夏至笑言,這工序雖然花費相當功夫,但本土研究社成立的目標除了做研究外,也希望加強民間的研究能力,讓公眾都可就著自己關注的議題找資料、做分析,提出政策主張。像其中一位參與的朋友從事社區工作,在工作坊裡學會自己查土地使用狀況、檢索規劃申請,自此常把相關議題帶回區內與居民討論,工作坊可說是為整體的民間研究及政策倡議培養實力。

而工作坊裡有學生、有文職人員、有公務員、教師、記者、家庭主婦等,大家不分年紀與資歷,一起學習新技術,一齊整理資料、討論、了解自己的城市,一齊搵答案。這種氛圍在我們踏出社會工作之後已很難遇到,甚至在為分數而競爭的本港校園裡也不多見。從參與工作坊到成為本土研究社的全職成員,這份共同努力的能量一直是我所珍惜的;也是在這威權政治日益逼近的時代裡,讓我看見民間研究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