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亞講座:楊國榮教授──肯定與疑問

新亞講座:楊國榮教授──肯定與疑問

第五屆新亞儒學講座,日期是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至十月二十八日,分別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中大邵逸夫堂、銅鑼灣中央圖書館舉行,講者為楊國榮教授,三場之中,此文只談可容納觀衆1438人的逸夫堂那次。

肯定甚麼

一 「當天沒有活動」是逸夫堂官網月曆字樣,原因可能在於此乃「書院雙週會」,新亞學生必須每學期出席三次「雙週會」,或兩次「雙週會」加一次午餐晚餐或加一次公開講座,以本次為例,設有「意見」「回應」﹝註1﹞用來「核實」「出席次數」,用心良苦,重視「人文價值」;
﹝註1﹞a聚會值得,b有所獲益,c參與是積極和有建設性

二 學術「公器」,校外人士可以walk in,歡迎自由聽講。學生固然有機會聆聽專家學人演講,公眾同樣有機會;

三 司儀先請全體起立,唱「山巖巖,海深深」一一錢穆校長作詞、黃友棣先生作曲的「校歌」,富於承傳意義。但這次週會僅能聽到很少的唱歌聲音,台上的司儀嘴巴稍有開合,播放的錄音異常單薄,顯然不符音樂系老師陳偉光編曲的要求;

四 講演完畢,有答問時間,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問題,而不是台上「一言堂」,只聽不問。

疑問

一 「何為儒學——儒學的內核及其多向度展開」〔註2〕是楊國榮教授的講題,為甚麼用「何為」而非「何謂」?網上有人問二者分別,答案是意思一樣,不過,梅天再三斟酌例句解釋,恕難接受,楊教授亦回答:「為」字有二解,此處解作「是」。似乎此一說法,和成語「前仆後繼」可作「前赴後繼」、以及「揠苗助長」可作「拔苗助長」,有「異曲同工」之「拙」!
〔註2〕英文的What is Confucianism - lts Kernel and Mutiple Dimensions,「甚麼是儒學 - 它的內核和多向度展開」似較對應;「內核」,是否即「核心價值」?孰者優勝?

二 衣裝隨便與週會莊重,兩者頗不協調。主持人哲學系王教授穿長袖白襯衣,楊教授灰西裝同樣不打領帶,也許,有人以為年輕人喜歡Casual,卻忽畧了今天是大場合,而且主題「儒學」也非「休閒」,應該以身作則,衣履適當。

三 週會有時間限制,講了三十分鐘左右,講者一再看錶,台下一女士示意前排王教授,可能是「過時了」,楊教授似亦會意,第三次看錶,旋即結束。開講前的介紹,以及演講後,聽眾都禮貌地拍掌,但主講人「回拍如儀」,雖未免大陸之俗套,幸好前面拍了兩三下,之後只多拍了幾下。隱約「醒覺」不該回拍!

四 答問照常,並未取消。主持和講者坐在台上中央,由於無人舉手,王教授先問;回答之後,前述的女士到通道「咪」處第二次提問,在幾乎沒有其他人發言的時候,一位涼鞋長者用粵語說:請主持人翻譯。王主持忠實地一句句轉述成國語,衣着Casual的外客先問「何為」怎麼不是「何謂」,再問:孔孟、王陽明、錢賓四、唐君毅諸位,人格都非常獨立,儒學如果成為政治附庸,在座的大學生怎可能認同?楊教授對後一問題答覆是:儒家也重視民眾!(以上均為大意)。筆者不敢說他忽視「慎獨」功夫,那是反省極致時到達「內聖」的法門,同時追求「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功,因此,個人道德修養是根本也是完成,「依附」「巴結」「屈從」之類,絲毫不容許含糊。

五 楊國榮教授,擔負華東師大哲學系主任、所長、院長、哈佛研究、斯坦福學人等海內外公私要職,包括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哲學學院院士等等,地位絕對崇高,學問肯定堅實,可惜,在年輕人懷疑「建制精英」的背景下,很難不「無感」,甚至輕視這些頂層人物!旁座男女青年 ,一個始終玩手機遊戲,一個先記錄後看書,算不上警示呢?警示甚麼?真誠信實,言行一致,讓人有感,否則,自說自話而已。

還有一件值得稱許的小事:
講台放了一個玻璃杯,內盛清水,免得嘉賓仰頭喝水,大失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