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只推理,還有香港地

不只推理,還有香港地

兩年前看《逆向誘拐》,是本黃色封面的推理小說;兩年後再看,是套要走進戲院,盯著大銀幕的電影;後者改編自前者,但可能更勝前者——特別是對香港人來說。

大概是入場前已看了原著,早知道故事的結構和解謎關鍵,令我「損失」了欣賞戲中有關推理部分的安排,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很快就讀出了電影中的「香港味」。

由加拿大到香港

《逆向誘拐》講述的是一宗發生在網絡世代的綁架案,被綁的不是人,而是數據庫中的檔案;撕票的方向也不是銷毀,而是將檔案公開,就在這虛虛實實的網絡與現實交錯當中,小說作者文善和電影導演黃浩然選擇了兩個不同的場景,去說出自己對這世代和社會的感覺:前者將場景設了在加拿大,用一個在不少人眼中都頗為「冒險」的犯案動機來詮釋新世代;後者不但將場景設在香港,更將動機也扣連到香港之上。

由香港到香港社會

雖然故事大部分重要情節都發生在互聯網和「密室」,場景對整體佈局的影響不算大,但可以看出團隊為電影加上本土色彩的心思:角色遊走在文武廟、天星碼頭、贊善里,蓮香樓大招牌、下長沙牛牛、小輪等都在大銀幕中出現,還有眾多近年都被熱議的金句和小玩笑,如「阿sir 做嘢唔使你教」、「發哥選特首」等,讓人會心微笑,而男女主角最後的對話更令故事由「一部在香港取景的推理電影」提升至「一部屬於香港的推理電影」的層次,同時也為最後的犯案動機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平心而論,假如單以「推理」部分來看,小說做得比電影出色,這某程度上與其篇幅較長,能將細節描繪得較仔細,令讀者能順著脈絡去解謎有關,相比之下,電影節奏明快,刪去了不少艱澀的金融術語和運作原則,一些解謎的部分亦沒有詳細道明,令觀眾較難一次過弄清楚所有內容和伏線的精妙(可能也因為這樣,不少人都說要看兩次),不過在內容與電影片長的限制之間,我覺得電影團隊應該已盡了很大努力。然而,若然要就整體來看,小說和電影各有千秋,而且兩者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不同,難以同時放在天平兩邊,但如果非得要擇一不可,我想我會選擇電影,也會理直氣壯地承認這是個有私心的選擇:因為我敬佩導演捨易取難,決意拍一部香港電影的韌力,同時更因為在那年那地,我也和男主角一樣,拍了一張即影即有相。

作者 Medium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