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逆向誘拐》:下剋上的故事

《逆向誘拐》:下剋上的故事

猶記得2014年11月,我已經要回校上課,但一顆心又因佔領開始變得放縱,於是走堂睇戲。黃浩然首作《點對點》與傘運關係不大,但是男女主角的日常推理味道濃厚,追尋解語者的真身同時發掘香港大城小事,一地一個塗鴉,勾起幾代香港人對城市的回憶。大多數活於此間的人,並不了解也沒興趣了解塗鴉的意義,反而一個初來的人,和一個歸來的人產生共鳴。黃浩然念茲在茲的,是香港人的故事。

於是透過對文善原著的改編,更見導演意圖移植一篇推理小說到香港社會環境,如同原著其實有多於一宗的綁架案發生,導演也想在推理解謎中,表達他對世代的看法。

他刻劃出漫畫般的人物,同時想把中環從政商權貴悠久控制的區域解放出來。電影內的中環地景除了有言志式的新舊交替、世代之爭,最值得留意的是角色們身處的Apartment外的舊唐樓,永和號。永和號是很早期的唐樓,你看到它,你就看見一百年前中環最多的是甚麼樓宇。百年庶民生活留下一棟唐樓作證,那不是顯赫人家府第,而是當年中環華人基層的住處。你會想起「中環價值」,你會想起「中環」是衣香鬢影,「中環」就是有錢佬的世界。並不如此,永和號的存在,在《逆向誘拐》有點睛之效,這是一個下剋上的故事,這是一個「以玩和網絡佔領中環」的故事。

然而,導演想說的事太多,多得連推理故事的框架也限制不住。如果一心打算入場看推理電影,反而有種旁枝比主幹強的感覺。看電影怎樣調侃甚至消解「警察」的意涵,沒問題;看吳肇軒打破第四面牆說故事,這處理也沒問題(還無端想起梁朝偉在90年代一些電影的演出),但是那宗另類綁架案本身,在大量重複使用的閃回下,最後解謎時驚喜削減不少。我不認為綁架案很難懂,原著書寫的兩層意義上的綁架案,相信很精彩,反而覺得導演怕觀眾不懂。剪接Style很跳躍,沒問題,而是閃回本身對故事推進和氣氛建立有甚麼影響,這次嘗試顯得拖宕。

拍得不夠好,但我卻很願意支持《逆向誘拐》。今年下半年港產片小陽春,不論質量,數量上觀眾接觸到的港產片比上半年更多,論聲勢和討論,還道上半年只得《中英街一號》。《逆流大叔》、《逆向誘拐》、《非同凡響》、《翠絲》,還有快將上映的《G殺》,港產片不論編導,有新有舊,題材各擅勝場,本來就值得入場支持。但是,面對戲院經營考慮,屢次把港產片打入冷宮,《逆向誘拐》上畫不久已經受「天地場」(即早、晚各一場)對待,怎能不使人氣結?為甚麼一部本地製作港產片要等到有口碑有回響,才逃得過cut場命運?實不應剝奪香港觀眾欣賞港產片的機會,即使電影不一定都是佳作。瑕疵雖有,但沒有觀眾支持,編導團隊難以有下一次機會推出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