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青春工藝:鼓勵體現青春精神的開放平台

青春工藝:鼓勵體現青春精神的開放平台

(相片由訪問團隊提供)

前言

在土瓜灣鳳儀街有個不起眼的舖位,名叫「青春工藝」。它從前是木藝工作室,現在是想「­不如一齊做啲嘢」的人在那兒共聚;因行業式微以致少了工作的木藝師父、車衣女工在那兒尋回自己的價值;小詩人找到發表作品的平台­;年輕與年長的世代有了對話的空間。這個小小的工作室/­店舖究竟有什麼能耐可以發揮這麼多作用呢?筆者閱讀了相關報導,並與青春工藝創辦人阿謙作了一次訪談,期望更多人了解他們的故事,­從而在這個瀰漫無力感的時代,找回平凡但珍貴的力量。

工藝1

始於藝術工作者與木藝師父的同行

青春工藝在土瓜灣的現址啟用於2014年11月。在此之前,任職香港故事館的藝術工作者阿謙為了故事館的維修,認識了資深木藝師父龍師父。為了讓龍師父的手藝與更多人連結­,從而尋回自己價值,阿謙與同為藝術工作者­的阿Yan,與龍師父於是共同創辦了青春工­藝。他們舉辦木藝工作坊,讓更多人接觸木工­,用雙手實踐自己的創意。後來工作坊的反應越來越好。借用其他機構的地方始終不便。於是租用了現址繼續推展工作。

阿謙直言,開始時路途並不平順。工藝製作需要足夠地方;但要考慮租金以外,還要應付業­主不願租借地方作工藝支用的問題。此外,年輕人與工藝師父之間的溝通也是一大挑戰。當年輕人想到製作木藝品的方法,而師父卻說「唔係咁架」,年輕人可能會覺得自己被否定而不高興。當中需要找適當的人充當師父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樑,鼓勵雙方以開放的心態,彼此聆聽。即使年輕人的想法與師父不相合,也先去嘗試師父的方法,再表達自己的意見與展示自己的方法。

工藝2

阿謙認為過程雖然辛苦,但卻十分值得。每當看見龍師父在青春工藝開心自在地工作,因自­己的手藝而自豪;每當越來越多街坊喜歡這個開放的地方,願意分享手藝,共同實踐創意,­他都覺得十分鼓舞。這段時間與不同年齡與背景的人合作,他也看見自己的改變。與人傷處的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發提昇。傳統木藝與青春似乎沾不上邊,但當看見青春工藝的各類木藝作品,包括入榫小板凳、木製指環、­木片康乃馨等,也令人不禁驚嘆傳統木藝的青春氣色。相信這就是世代之間有效溝通的魔法吧!

越走越寬的青春路

隨著龍師父退休,阿謙想過青春工藝的前路。­他依然堅持提供開放平台,讓青春創意發生。­堅定的信念加上開放的地方也確實吸引到更多元的合作夥伴。曾有製作金工小首飾的少女定期開辦工作坊(現已前往台灣進修);現時有精於布藝的「車衣小宮女」蓉姐穩定駐場分享手藝與作品;小詩人阿樂設有書角分享詩作。還有從事劇作的藝術家與喜歡表演的業餘演員前來合作,一起舉辦了一次以街頭劇表演作媒介的社區導賞,介紹土瓜灣十三街。筆者親自參加過那次別開生面的導賞­。覺得比一般的社區導賞更容易投入。

工藝3

青春工藝每星期會舉辦「痛哭酒館」,聚集有意實踐新點子的人「一齊傾一齊做」。青春工­藝相信,無論自己懂不懂得實行腦中的點子,­在開放的環境,大家「拎出嚟傾」,想法就有­更大機會實踐出來。他希望青春工藝會變得更多元、更開心。大家能在這兒找到生活中的創意與力量。

工藝5

結語

青春除了年齡與身體狀態的定義以外,還有更深更廣的涵意嗎?青春工藝的故事告訴我們,­青春是一種精神。一種對發掘可能性保有熱情­;對新點子開放接納的態度,大膽嘗試的勇氣­。這種精神不會被歲月偷走。面對環境的諸多侷限與掣肘,面對內心的無力感,我們正正需要重燃這樣的青春精神。青春工藝正是提供了一個能「一齊玩一齊傾一齊做」的地方,讓仍未認命,仍想行動的人互相結連,透過彼此支持找回每個人本來擁有,也應該伴隨我們終身的青春。大家若想了解更多,可探訪他們的專頁

註:筆者設立了專頁分享各類社會創新項目的­訪問花絮,以及本地與外地解決各類社會問題的案例報導。有興趣可來探訪,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