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本土研究社:千頃棕土未納發展 政府貶低潛力

本土研究社:千頃棕土未納發展 政府貶低潛力

(左起)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黃肇鴻、林茵

(獨媒特約報導)本土研究社發表《隔世追棕——新界棕土擴張軌跡與現況》報告,指出全港有達1,023公頃棕土未被納入發展,數字相當於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所指的1,200公頃土地短缺的85%,質疑政府蓄意貶低棕地的潛力。

報告就著棕土的現況和過往發展趨勢進行研究,選取了1993、2003及2017年三個時間點,從衛星圖和航空照片中辨識棕土的分佈。根據研究結果,2017年全新界棕土的總面積應為1,521公頃,比起政府和土供組估計的多出200餘公頃,而且更有多達1,023公頃棕土未納入各新發展區及「210多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用地」。

斥政府誇大發展棕土難度

本土研究社成員林茵指,根據調查結果,2017年牽涉露天重型作業的棕土面積只有63公頃,佔總面積只有4.1%,但政府刻意誇大重置和發展棕土的難度,誤導市民以為發展棕土並不可行,從而同意填海和「公私合營」發展農地等選項。她亦質疑政府對棕土管制開綠燈,甚至有意令違例棕土合法化,在2008年政府曾主動把洪水橋區內36公頃的康樂用地改為「露天貯物」,變相令17.8公頃的涉嫌違例棕土合法化,而該處剩餘的康樂用地申請規劃的成功率由52%大幅增至90%,質疑政府有「忽然鬆手」之嫌。報告又指,自2005年起,涉及新界區棕土作業的規劃許可申請獲批比率大幅增加,至2010年獲批比率達94%,她認為這顯示政府主動放寬棕土管制,導致棕土的數量急速上升。

IMG_1066

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批評「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及土供組成員黃元山,斥其「棕地成本高過填海成本」的說法不合邏輯。他指黃元山只引用了收地賠償最高標準的甲級農地收回價,忽略了大部分棕地均坐落於丙級和丁級地帶,收地成本僅為甲級的41.7%和25%,故此大幅高估了棕地的收地成本,他質疑政府「利用唔透明嘅資訊,有意誤導市民」。

被問及發展棕地會否影響棕土作業者的生計,黃肇鴻表示超過八成的棕土均可遷進多層大廈,只有約10%的重型作業或不能重置,因此收回棕地對棕土作業者的生計影響絕對低於預期。

本土研究社倡議政府應循「棕土優先」及善用《收回土地條例》的兩大方向,制定土地政策,短期應盡快進行棕土凍結調查,對違規棕土場地加強執法,以遏止棕土擴張;長期而言,政府應修訂《城市規劃條例》,加重違例棕土場地的罰則、把「發展審批地區圖」的執法權延伸至全新界地區,全面打擊棕土擴散、成立「棕土復修基金」以支付政府收回棕土後修復環境的支出等等。他們重申政府應先運用一切現有資源,再作填海的考量。

記者:湯偉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