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人定勝天的自大和虛妄 —— 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十三)

人定勝天的自大和虛妄  —— 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十三)

三個月前,到過南北極,又攀過珠峰的李樂詩撰文力撐填海,備受批評(可參考筆者《撐填海的環保人士》)。及後林鄭公布明日大嶼計劃,並得到38位經濟學者聯署支持,民間社會大力反對,提出多項涉及地理、城市規劃、財務等領域的質疑,惟一直未見官方具體回應。

日前有調查指,近八成青少年反對明日大嶼。林鄭口口聲聲為了下一代著想而打造人工島,但普遍年輕人並不認同,擔心政府耗盡公帑,留下爛攤子給她/他們。這時候,李樂詩又發功,接受傳媒訪問,但不再自稱環保人士,把自己重新定位為「藝術工作者」。但不管她怎樣界定自己身分,最重要的還是看有甚麼理據。可惜她只是重彈不夠地的老調,盼盡快填海,讓下一代有唞氣的空間云云。這個時與大學生接觸,身為中大「氣候變化博物館」的代表人物,對年輕人真正的憂慮及問題的源頭(可參考筆者這一系列的文章)一無所知,也不知可悲還是可笑。

在博物館成立時,李樂詩曾批評本地學生的環保意識不足,期望博物館能啟發學生對極地天文、科研等興趣,為極地探險注入新血。當時中大為了表揚她對推動環保的貢獻,還頒授院士榮銜給她。現在看來,問題不在年輕人,而出在她這個頭上有光環的前環保鬥士身上。在訪問中她謂,填海需時,已不能再拖,提議找專家引導白海豚,甚至重修海底的珊瑚:「人是萬物之靈,什麼都可以做到。」她這種「人定勝天」的想法,其實也隱藏在38位經濟學者的聲明背後:「我們難以把對環境的影響量化,不過現有方案已經在可行的範圍內把對環境的影響減至最低。」

其實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不是完全不可以量化。譬如環團「低碳想創坊」最近便發表研究報告《Paris Watch——香港氣候行動報告》,指出香港與《巴黎協議》定下的目標距離好遠好遠。另外還有生態足印,用作量度人類耗用天然資源需求的工具。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同全球足跡網絡就曾經指,港人的生活模式正把地球趕上絕路,若全球人類均以港人模式生活,要3.9個地球才可滿足人類需求。本地管治階層和主流經濟學者,喜歡自詡香港為先進的國際城市,但對於作為地球成員的責任卻視而不見,甚至用各種花言巧語轉移公眾視線,令問題因疏於處理而越來越嚴重。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不少人和李樂詩一樣相信人定勝天。但越來越多事實證明,人類的自大和狂妄,正令自己走上絕路。所謂征服大自然,征服得一時,但征服不到永遠。現在我們就像瘋狂碌卡,買野不用付錢,好像很把炮,實際上卡數還是要還的。「人是萬能」其實是一種錯覺,只因我們未必有命看到下一代怎償還,所以當下的自我感覺才出奇良好。李樂詩的多年好友,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曾經說,當今世界不再講「人定勝天」,而是講順天而行,與自然共存,否則人類必受懲罰。他認為,在海中心建島是「逆天行道」。從反對明日大嶼的民意如此強大看來,這絕非少數環保人士的無謂執著。

順帶一提,中大「氣候變化博物館」有很多介紹李樂詩威水史的展品,到底「博物館」背後所相信的、想向下一代傳授的,是其代表人物的大人類中心思想,視地球資源為滿足人類慾望的工具,抑或人與自然共榮共辱,要盡量保持均衡和關係和諸的綠色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