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在地說農》之十一:農業發展資金流

《在地說農》之十一:農業發展資金流

這次題目較少人觸及,對業界影響卻不少,就是資金流。

甚麼是資金流?簡單來說,就是發展本地農業的資金流向。例如香港發展旅遊業的資金流,很大部份放在旅發局。但香港沒有「農發局」啊!農業資金流到底從那裡來,往那裡去?

本地農業的資金流,曾有幾次轉向。新界菜興盛的年代,殖民政府對農業投放的資源不少,搞農展會,辦農民期刊,漁農處還會自己留種。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漁農處投放在農業的人手和資源,逐漸萎縮,幾個實驗農場也陸續關閉及轉型。一些農業發展項目的資金,往往依賴另一農業組織「蔬菜統營處」(Vegetable Marketing Organization, 簡稱VMO)。

為甚麼VMO這個法定機構,會擁有龐大財力成為農業發展項目的「金主」?這主要來自蔬菜批發交易的行政費用。昔年香港超過一半蔬菜經過VMO作批發轉售,涉及的交易金額非常可觀(可參閱VMO年報)。經法定程序下,行政費用帶來的利潤,可用作本地農業發展用途;因此香港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許多農業活動的主辦單位是漁農處(後漁護署)或菜聯社,但「出數」的卻是VMO。千禧年後陸續成立的ORC(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和CGG(有機種植社群辦公室),營運資金也很依賴VMO。

這情況在近幾年又出現變化,由於蔬菜進口的渠道漸增,現時經VMO進入本地蔬菜市場的比例,已跌至十數巴仙,水退船低,VMO的「農業發展基金」也變得緊絀。另邊廂,香港政府在2016年推出新農業政策,當中一個核心部份便是「農業持續發展基金」,農業界資金流的遊戲規則,又再洗牌。

除了政府資金,商業財團的贊助往往也扮演舉足輕重地位。例如香港浸會大學成立的IBA「生物資源與農業研究所」,資金來自匯豐。IBA將於2019年推出「生物資源及農業科學」學位課程,令不少業界中人吃了一驚。香港大學的「永續鄉郊計劃」(具體項目包括荔枝窩復村,以及明年初的農業課程*),也是取得匯豐的贊助。

我個人比較擔心的,是未來香港農業發展的資金流,都需要經過固定式版的申請程序。當然,資金申請經過合理審批,是應有之義。但無可否認的現實是,前線的農業組織大多不擅於寫proposal;而負責審批基金的人士,也未必瞭解香港的農業實況。一個頗大機會出現的情況是,未來的農業資金流被學院、商界及部份NGO主導;真正於農田拼搏的一群前線工作者,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 利申:港大永續鄉郊計劃明年初舉辦的永續農業課程,是由本人任教。(名為申報,實為借機賣廣告。詳情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