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陳茂波的謬論——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十六)

陳茂波的謬論——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十六)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天出席電台節目,被問到「明日大嶼」會否入不敷出,再次向市民派定心丸,表示很有信心以本港的財力可籌措到足夠資金實行有關計劃:「在明日大嶼的地上的私人房屋及商業發展,其實在賣地時都會為政府帶來收入。」

陳司長的想法和力撐人工島的經濟學者同出一轍,而且亦非首次。譬如香港連續24年獲選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陳茂波便感到很高興,並指恪守自由市場原則,乃本港維持經濟繁榮及國際競爭力基石。所謂自由市場原則,甚麼大巿場小政府、簡單稅制及低稅率等等,正正長期受王于漸、雷鼎鳴等主流經濟學者所吹捧,不少人被洗腦,早已成為一種信仰,主導著香港政府高官的決策思維。「自由市場」被神化為香港的成功之道,但姑勿論政府抑或將無形之手掛嘴邊的經濟學者,始終不肯面對以下問題:

香港的貧富懸殊如此嚴重,樓價高不可攀,租客和做小生意者隨時被(大)業主玩死,不少市民長期受自由行和水貨客滋擾等等,跟香港政府恪守所謂自由市場原則,長期放軟手腳,不在適當時候做適當的調控,究竟有幾大關係?究竟香港如此富庶,希望指數卻跌至全球最悲觀地區第 5 位,除了中共肆虐和政府無能外,會不會是因為我們的經濟自由度太高,而這種高自由度又特別有利於財雄勢力的商家和權貴,讓其不斷榨取一般人的財富和扼殺各種生活的可能(例如所謂活化工廈,促進經濟發展,結果只益了大業主,把工廈轉型做寫字樓或酒店,拉高租金,趕絕藝術家)?「自由巿場」是否放任市場的代名詞,而放任巿場就任大企業大資本家為所欲為,像領展那樣,可以把小商戶趕盡殺絕而不受制約?

回到明日大嶼的收支問題。除了姚松炎批評力撐人工島的經濟學者只做些加減乘除的財務計算,沒有應用經濟學的邊際理論來分析賣地收入,忽略有關供應上升對土地賣價的影響外,科大商學院高級講師麥寶龍博士也曾在信報撰文,評論當時剛出爐的施政報告,包括明日大嶼的財務安排。在《「明日大嶼」欠穏定收入支撐》中,他這樣說:

「仔細思索政府對明日大嶼願景所耗用巨大資源的財政信心,其所依賴投資而得的收入來源,充滿不確定性。」

「政府寄望透過賣地收益支撐工程費用,不僅收入來源同樣難以確定,而且予人財政收入來源走入一個「死胡同」之感。此舉意味政府沒有打算開拓新的收入來源,只能繼續依靠賣地收益。再者,若賣地收入高,政府的如意算盤則可以打響,但高地價卻令市民承受顯性或隱性的高地價轉嫁之費用,苦在市民,這個矛盾如何克服?」

可惜,過了三個月,陳茂波在回應記者提問時,只曉舊調重彈,顯然他沒有把反對或帶有懷疑的聲音聽進耳裡。

陳茂波又指,「明日大嶼」除了提供土地,亦有助整體香港發展,令香港的經濟就業布局不再侷限於中西區,並將港島、九龍與大嶼山填海的地方連接在一起。這說法顯然只是一些推銷術語。根據《香港2030+》的估算,到了2041年,整體寫字樓及一般商業樓面並無嚴重短缺的問題,甚至會供過於求。而且,若政府真的有心在短期內解决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取回土地供應的主導權,理應認真考慮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的終極方案。事實上,香港的獨特地位和角色會否因中美交惡而大變,大灣區的規劃會怎樣影響香港的戰略地位,以至未來VR視像會議的技術對辦公室的需求產生多大影響,都為土地的需求增添很大變數。陳茂波派4000蚊都搞咁耐,搞咁煩,他和38位經濟學者那些空口講白話的預測(例如麥萃才指明日大嶼財務估算無可能輸),又如何能令香港市民信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