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記憶成為歷史——《傘上:遍地開花》後感

當記憶成為歷史——《傘上:遍地開花》後感

傘後有不少試圖紀錄、呈現這場社運抗爭的電影。就像打開一把傘,傘上其實有許多的面,顏色興許一樣,但面向不一定相同。在傘骨支撐下,創作者處理這場雨傘運動的手法或角度不同,亦跟傘運參與者不同的記憶相互對話。

朱迅的紀錄片《傘步》好在以素人訪問為主,讓人一窺「大台」下尋常人物故事,或者回到彼時,我們和片中人物曾在佔領區擦身而過。水月的《兩個偽左膠》跳出一般以紀錄片處理運動的方法,拍兩個從事電影的年青人邂逅社運女神,擷取本土派的觀點討論社運,及以虛構角色走入社運現場拍攝,是一次不錯的嘗試。

看梁思眾《傘上:遍地開花》,猶如在看一部雨傘運動的歷史回顧作品。那些穩定的手搖鏡頭、剪接營造出一氣呵成,把「926」到「928」鑄成2014年香港人最長的一夜。所有事情有條不紊,加上佔領者與反佔者的並置,確實令人生起走入時光隧道的念頭,重溫那一年香港風雲變色的一切。

也因此,當日於我歷歷在目的人物與景地,在《傘上:遍地開花》中成為一種歷史書寫。到底是會發生的,畢竟雨傘運動發生至今經已五年,在這幾年間,雨傘紀錄片陸續面世,而這部紀錄片與以前看過的《未竟之路》、《亂世備忘》、《幾乎是,革命》等片不同,它保持一種距離拍攝,極少介入被拍攝者,而又試圖梳理2014年社運的前世今生。即使是外國觀眾,看後也會對這年香港發生的社運大事(不限於雨傘運動)有大概掌握。

陳梓桓《亂世備忘》以自己年幼時的家庭錄像帶,及2015年維港響起的煙花聲,引入他本人在運動期間認識的五個人,有了跟拍他們的動機。相比下,《傘上》開宗明義點出香港這個城市有何獨特——她是中國境內唯一可公開悼念八九民運、六四屠城的地方。由阿牛坐進坦克模型開始,帶出六四晚會,以及伴隨而來,6月22日佔中三子舉行的電子公投。「六四」可以說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即使那一年,六四晚會面對本土派的質疑,「大中華情花毒」等論述鬧得沸沸揚揚,但不得不承認,雨傘運動會發生,也許在於不少人將「天安門廣場」與「公民廣場」、彼時此時兩地的學生、「清場」一詞在兩個場域(金鐘、北京)連結後,所立即引起的血色聯想。

由曾經聲援北京學運,到今天爭取民主願景。不論好壞,香港必然面對中國大陸壓迫的脈絡,電影從跟拍「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健民,到呈現反佔中示威場面,一來預視日後雨傘運動掀起的所謂「社會撕裂」,二來是感嘆「安定繁榮」、「維持現況」彷彿是香港的詛咒,容不下人爭取更美好的事物。

「維持現況」這種心理,某程度也像陰影般影響到社會運動的推進。五年後回望,那年夏天自己看遮打道上511人被捕徹夜未眠。從8月參與籌備大專院校罷課,到9月大家都在討論行動升級與否,對照片中紀錄黎汶洛、林淳軒、陳健民等人在不同場合的發言,才發現大家當時想的事情原來都差不多——想像有一種純潔正當的社運,恐懼滲透、分化,還有根植記憶中的六四事件陰影。有哲學系的朋友斬釘截鐵地說:「沒有改變生產關係的革命是不會成功的。」我卻又記得添馬公園的陽光,教授在室外講課,當有反佔領陣營來犯,我們手拉着手組成人鏈。我們都不想維持現狀,走出課室、別上臂章、深夜在禮賓府外留守,那時候,「荒廢學業」似乎是我們最欲也最能突破現況的舉動。

從記憶到歷史,梁思眾梳理時序,大專、中學雙罷課,經過一星期在添馬公園上課,學生行動升級到包圍禮賓府,以及9月26晚衝擊公民廣場。一步步升級,926到928晚是《傘上》紀錄最為連貫、經過安排的高潮。要是沒有剪輯927早上在廣場外的衝突,對那幾晚在金鐘留守聲援的人來說,說是人生中最長的一夜也不為過。

那幾晚和朋友通訊,確實有種置身於戰地的錯覺。群眾入場聲援,本着同一個目的,卻又隨即陷入兩難境地:身邊的人是不是「鬼」?還是只是另有想法的人?深夜中任何一個人、一件事、一些聲張,都足以令人聯想到六四而恐慌。鏡頭很好地捕捉到群眾的倦容,對抗爭手段的不解,激辯時流露出的怨怒不忿。雖說眾聲喧嘩,此刻它卻是最混沌、不知會將眾人帶往何方的力量。外邊是警方防線,內部人馬沓雜,那幾個夜晚總教人難忘,也許原因在於那是第一次,有那麼多行動者、學生以外的市民構成抗爭場域。

兩難與拉扯,意外成就運動,也埋下之後種種撕裂的伏筆。「我們」為保護學生而來,因宣布佔中而退卻。長毛叫大家不要走,因為我們不應放棄爭取民主的大好機會,一日後催淚彈在夏愨道炸開,刺鼻氣體瀰漫。張超雄呼籲「我們」撤退,因為「大台」已無法估算警方是否最終像當年北京解放軍般鎮壓。「我們」被迫認識到,所有事無一不是兩難,不是矛盾。

透過種種人物片刻間與導演的對答,矛盾的圖騰延伸到添美道迴旋處上的一件裝置「雨傘樹」。那件裝置我記得,那件裝置現已成為歷史。學生答,抵擋胡椒噴霧的雨傘,和象徵警權、管制市民的鐵馬,都是「雨傘樹」缺一不可的元素。有正,有反,「我們」與「他們」亙古對立,只有一種更高階的力量,才可把正反調和。從《傘上》可以看見導演對運動有些深刻的思考,也就更讓人期待其下半部面世了。

P.s 原刊於香港獨立電影節《獨報》,再次感謝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