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有一種神話叫「港劇」 :亞視創作部前主管海滴訪談之二

有一種神話叫「港劇」 :亞視創作部前主管海滴訪談之二

三台競爭令港劇變神話

1982 年麗的電視易名亞視,海滴回憶當年電視台覺醒要有創作部門,她自然變成職員,由於做了多年編劇,也自然成為編審。猶記得戰國時代的佳視出現後,各間電視台在搶編劇,因為無線人工好所以加入,她大約做了4、5年,曾經參與長劇《天虹》、《網中人》等,然後才返回麗的,當時麗的脫離英國集團,老闆改為澳洲財團,大家稱之為「澳洲幫」,她晉身為創作部門主管,其後經歷邱德根收購,亞洲電視因此誕生。

由麗的變為亞視,正値改朝換代,創作部門經歷一些轉變。海滴入麗的工作時,「澳洲幫」差不多離去,她沒有看到什麼改革,因為很快便邱德根入主。印象中邱先生佷懂得計算,沒有需要的便不要,可以慳的地方要。不過,她在邱先生入主前,已經把所有編劇加人工。此外,當時麗的比較保守,完全沒有「故事人」的職位,她認為這個很重要,長劇需要有故事人,百集內每十集有什麼情節、每星期有什麼高潮,尤其播出頭幾個月很重要,她建議故事人的人工亦要高,邱生說花很多錢,不過說得過去,因為其他地方沒怎樣超支。

編劇一向天馬行空,與當時老闆邱德根的節檢政策難免有衝突,但海滴卻認為沒有,因為創作部門挺節省,她所參與的劇集,不用特別花很多錢,電視劇不用很多成本,也可以很好看,只要情節、人物寫得好。當時邱先生特別鍾意《浮生六記》、《芸娘》這類劇集,記得《芸娘》更是公開搵主角做宣傳,她與監製曾經到星加坡面試,印象深刻。

不少人認為70年代香港有三間電視台,互搶收視結果炮製了很多經典劇。海滴亦認同競爭很重要,你看現在不用競爭,作品較遜色,一開電視你便要看我,競爭會令他們搞盡腦汁創作,如果當年沒有競爭,便沒有追族這個劇。當年把馮寶寶從外地找回來,令套劇有新鮮感,不是因為競爭,便不會這樣做,氣氛很不同。

至於當年三台如何統計收視,海滴表示是在電視安裝了統計,開電視看多久便計算,《網中人》可能是當年最高收視的劇集,當年一套長劇可以追幾個月,那個年代的生活習慣和現在不同,連録映機都沒有,必須回家按時收睇。不過,近日《延禧攻略》好睇,她有朋友提早結束飯局,回家收看此劇,這是特別的現象。其實好質數的劇,便會有人追看。

海滴憶述,《網中人》有一件事是創作人才知道,當時收視非常好,結果要輪流請食飯,大家都很開心。尤記得《網中人》女主角繆騫人在開拍初期,突然要跟林秀峰結婚,並表示退出此劇,不會補任何鏡頭。海滴原本在休假,突然收到電話回去開會改劇本。編劇們絞盡腦汁,最後決定安排繆騫人在交通意外消失,改由歐陽佩珊補上。不過,這套劇少了繆騫人,反而令鄭裕玲走紅。當年她對繆鶱人的各種傳聞沒印象,只記得要救火,大家以不改動劇本太多為原則,並急速分工寫劇本。幸好邊拍邊寫反而有得補救,結果收視愈來愈高,令編劇們特別開心。

喜歡看港劇的人,都會察覺一個現象,7、80年代比較多著名編劇。海滴認為當年編劇容易成名,可能因為愈少人管、愈自由、愈少限制,作品便會愈精彩。另外,還有時代不同,當年香港社會窮困,他們看著由窮困慢慢冒升,目睹中間有挫折、有起伏,很多經歷耳濡目染,寫出來很多感受,但現在社會制度較完美完善,父母對下一代的裁培呵護備至,生命接近完美無暇,他們還有什麼挫折、有什麼甜酸苦辣可以寫出來。新一代確是有點困難,時代不同,又少兄弟姐妹,也不流行大家庭,少了倫理關係,太完美便不夠空間走動,太美麗、太完整,創作便會有所局限。

簡介:海滴曾參與《追族》、《鱷魚涙》、《天虹》、《網中人》等電視劇的編劇、編審及亞視創作部門主管,其後參與多部電影及舞台劇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