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醫管局欠公眾一個交代

醫管局欠公眾一個交代

食衛局局長陳肇始日前在醫管局團拜透露,下周三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有好消息,當局將大幅增撥資源予醫管局改善公立醫院服務。

有趣的是,一年前她在電台節目中,還表示滿意預算案對醫療的投入,將資源與民共享,投資未來,而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她當時更強調,醫管局在招聘醫生時會同時開源及節流,計劃增加醫護學生名額和醫生數目,亦會繼續聘請兼職人手和重聘退休醫生,並改善現職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及待遇。

那到底是這一年香港發生重大的醫療需求變化,致使原本足夠的資源霎時變得不足夠,抑或政府(及醫管局)很早便錯估或隱瞞實際情況,導致公立醫院再一次在流感高峰期大爆煲,搞到民怨沸騰呢?

醫護人員的工作量超負荷,訴諸抗議行動,但醫管局和政府只是努力將問題定性為人手不足和資源缺乏,根本無意觸及更高(或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例如陳沛然認為現在的應對方法是隔山打牛或資源錯配),這還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就算治標,又是否有效?聘中介護士救亡,衞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就認為是大材小用,浪費資源(詳情請看Now的報道)。聘海外醫生止咳,連醫管局行政總裁梁柏賢自己都講,要大批聘請才有助紓緩人手,但中大和港大醫學院培訓醫生的空間已飽和,那還可以從哪裡輸入懂得講廣東話的海外醫生?

醫護界所面對的困境老早存在,而且越來越惡劣,這必然關乎領導層在長遠規劃方面的重大失誤。不少醫護人員近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眼見病房擠堤,病人遭延誤處理,甚至有可能因診療時間不足而出錯(可參考筆者《醫管局不能推卸的責任》),感到非常難受。究竟醫管局這麼多年來,有無研究過醫護人員的工作滿意度,並以此作為局方的管理指標之一?如果有,又怎樣解釋情況一直無改善?有醫療事故發生,很容易便指向失職的醫護人員,但到底有幾多成是個人問題,幾多成是工作環境長期欠佳而導致?醫管局自2009年起耗資數億元實施醫院認證計劃,以多項指標評核醫院服務水平(但最近推倒重來,浪費人力物力),醫管局自己又如何評核自己近30年來的表現?(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還可以厚臉皮到出來說,沒有醫生向他反映認證計劃會令工作量大增,強調計劃是可以令醫院水平提高並檢討不足。)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在AM730的文章中指:

「屈指計算,過去10年,醫生對醫療制度的抗議集會共4次,平均每兩、三年一次,成為我們醫療系統的老問題!」

「每一次醫護人員集體抗議,政府的解決方法是增撥資源。這一次是5億元!但增撥的資源像杯水車薪,潑出去後,不知道流到哪裡,救了甚麼火。老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更且隨著人口老化,每況愈下。」

連馮康都知,醫管局的高層不知?

據聞醫管局已邀請顧問公司檢討現時薪酬制度,亦有與員工溝通,了解他們意見。這些官話聽過無數次,敢問一聲,難道醫管局一直以來無聽意見嗎?那為何以前聽聽埋埋卻無法對症下藥呢?真正的問題在哪?(可參考筆者《醫管局高層有幾無能?》)醫管局欠公眾一個清清楚楚的交代。事情弄至如此田地,誰要負責,不清不楚。不查明因由,便無法對症下藥,而且又毋須問責(醫管局高層仲有人工加),那又談甚麼良好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