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醫院為人民幣服務?

中大醫院為人民幣服務?

日前,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接受明報專訪,向讀者介紹這間非牟利私家醫院的大計。2026年將開設516張病牀,之前會「100張、100張咁開」,馮康冀減少對公院極度緊張的人手之衝擊。話雖如此,中大醫院可沒有承諾不向公院的人才打主意,馮康僅稱會作出「平衡」,公立及私家「兩邊都邀請」。

「兩邊都邀請」,即沒有排除向公院大規模挖角的可能。須知道,所謂平衡,不應該是一種可任意演繹的修辭,當做馬後炮,用來合理化既定事實---正如政府拆哩拆路,還自稱「平衡」了發展與保育的需要。真正取其平衡,先要確立原則,約束決策者的行徑,力求恰到好處,不失諸偏頗,像煮飯一樣,米和水的分量要預先計清楚,煮出來才會軟熟岩岩好,不太硬,也不太爛。

要釋除公眾疑慮,中大醫院有必要披露更多人手規劃的資料,不能蒙混過關,例如規定有幾多成人手來自公院和私院,從海外聘請回來或自己一手一腳培訓出來的生力軍又佔多少等等;如果不達標,又是否會暫緩新開病牀,以免中大醫院為了追上本身發展進度,猛向公院挖角,加大本港的公共醫療危機。

翻查五年前資料,中大宣稱,計劃在校內興建一幢綜合型教學私家醫院,中大副校長霍泰輝說,興建私院只求薄利維持營運,收費水平較一般私院低廉,港人可享定額收費,但海外及內地病人則未必一視同仁。事隔五載,醫院已平頂,馮康在專訪中再沒有提及「教學」二字,以「非牟利」取而代之。中大搞私院的方針顯然有根本改變(2013年的講法是,有自己的教學醫院,有助挽留人才),但校方避重就輕,只強調對「持久以來失衡的公私營(市場)起平衡作用」。問題是,中大搞一間私家醫院出來,到底有沒有違背以教學和研究回饋社會的宗旨。

事實上,中大校方是有前科的。十年前,獨媒有篇報道《「迪士尼」式糊塗賬的中大教學酒店》,便質疑中大搞所謂教學酒店是掛羊頭賣狗肉:「《成報》在同年8月27日的報導《教學酒店補價賣大包僅300萬》中指,『地產界人士說,這所酒店由私人發展商投資,而且將來亦會收費,服務人員亦受到適當及充足的訓練,故可謂與私營酒店無異,他表示,粗略以「每間房間補價40萬元」計算,該酒店估值實為2.4億元,政府變相少收2.37億元土地收入……』在2007年酒店平頂時,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李漢城亦指『其實要安排實習,百幾間房已足夠,佢哋興建600間房,分明係想賺錢!』」中大先兼營酒店副業,現在再擴充業務,搞私家醫院,遲點會不會連拍賣會、補習社、主題公園、國際學校的生意也不放過,甚至連地產商果瓣也撈埋?

中大是公立大學,本身不是牟利機構,她開辦醫院,應旨在促進教學和科研,而非賺取經濟收入。偏偏私院商業掛帥,即使經營方針不是要賺到盡,與公立大學的使命仍存在很大張力。馮康指,中大醫院會提高收費透明度,冀所有手術都有「套餐價」,予人較重視商德的形象,但生意始終是生意,並非公共事業。中大醫院佔用的土地屬於中大,公立大學的土地用途,沒理由輕公重私,以有經濟條件的富裕階層為主要服務對象---尤其中大不見得有財政危機,非要出賣名聲或原則來換錢不可。中大醫院即使非牟利,但涉及的金錢數以億計,究竟為幾多人帶來渾水摸魚的商機,筆者並不知道,這有賴傳媒界朋友查個清楚。筆者比較在意的,是中大醫院索性把「教學」剔除,既要享用大學的光環,又不希望給人有新手試驗場的次貨感覺,以免影響生意,可謂算到盡。

對不少市民來說,中大醫院有一個問題可能更關心:中大醫院的主要服務對象究竟是否香港人?馮康在專訪中,對此並無著墨,但當養和醫院也被中國來客迫爆,位於東鐵線、隔鄰為中大酒店,而且本身有大學的信譽保證,中大醫院很大機會成為內地來港求醫者的至愛。眾所周知,中國的有錢人對優質醫療服務需求甚大,而私家醫院的主要服務對象有別於公立醫院,只要付得起錢,便不理是否來自五湖四海。在專訪中,馮康視仁安醫院為市場的競爭對手,讀者很容易有一種聯想:中大醫院也是服務新界東居民為主。但到底是否這樣?中大醫院能否清楚交代,她會否設限,保證有一定比例---譬如說50%或以上——的收費醫療服務是向香港市民提供的,不會變質為主要服務高端中國顧客?

姑勿論中大醫院的顧客來自何方,中大為配合發展大灣區的國策,在中大深圳成立醫學院和附屬教學醫院,只是時間問題。有理由相信醫療產業化的版圖,將由香港擴展至中國。筆者並非任何情況下都反對產業化政策,但中大校方過分積極進取的擴展大計,只會加重,而不會紓緩香港公共醫療體系的爆煲危機。由於公立醫院工作環境日差,私院則相反,結果導致公院有經驗和有本事的人才大量流失,留下來的承擔更大的壓力和風險,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受害的除了公院的醫護人員,當然還有普通市民。中大一面花大量公帑,一面又賺與教研無密切關係的私家醫院手術費、醫藥費,公和私的界線變得模糊,更容易有不恰當的利益輸送,這個關乎大學使命和市場定位的問題,中大校方有責任向公眾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