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過節忙,買嘢更忙

過節忙,買嘢更忙

昨日與同事閒聊,期間突然有人說出一句「喂聽日女王節,有無嘢要買?」大家稍稍靜了一下,先露出一個詫異表情,然後心領神會的交換了一句,「哦,三八婦女節」。

之所以有這個結論,完全有賴「光棍節」的「指教」,令我明白了國內購買平台早就擁有創造節日的能力,只是今次它們更盡一步:再定義節日。

身份包裝的節日

與11月11日的光棍節一樣,「女王節」的操作手法,都是以身份作為導向,令受眾能代入、接受宣傳訊息,繼而開始消費。

在此,容我重申一次:消費不是問題,問題是只有消費。

「光棍節」的起源,據說是源於一群大學生之間的玩笑,繼而被購物平台看上,將之發揚光大,包裝成單身男女善待自己、購物令自己高興的一天;「本來無一物」之後的明買明賣,雖說有欠消費以外的內涵,倒也是大家的共同選擇,無可厚非。但「婦女節」呢?有其歷史、意義和訴求,諸如為女性爭取投票權、女性經濟保障、性別平等這些,但這些脈絡和內涵在強大的消費洪流前,似乎都被一一抹去,最後剩下的,就只有買買買和透過買來成為「女王」,是將具廣泛社會意義的內容縮窄成只關乎自身的行為。

當然,節日的出現、確立和消逝都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幾十年前因著某事而創立的節日,可能早已不合時宜,或被改寫,或被淘汰,這情況,我明白,我只是不欲接受我們為節日賦予的新意義,就只有消費和買買買,特別是在性別平權看似已達,但實際仍然大有進步空間的今天,更見悲涼。

當節日只剩下買買買

然而,類似的情況就只見於「光棍節」和「女王節」嗎?當然不,君不見情人節要買花、聖誕節要有禮物、農曆新年也要新衫新褲新鞋新襪嗎?不同的是,當初這些傳統的出現,可能是為了在資源匱乏的日子裏,讓自己和身邊人有個名目去傳遞心意。今天呢?則是節日要買,節日以外的日子也買,甚麼應節不應節,早就沒太多人在意了。

今時今日,我們物質不缺,但可能就是缺了在買買買以外的涵養和精神意義。

作者 Medium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