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麥德正:億元東區文化廣場落成 拆解建制派壟斷式操作

麥德正:億元東區文化廣場落成 拆解建制派壟斷式操作

撰文︰工黨副主席(政策)、東區區議員麥德正

有些社區「億元重點項目」曾引起市民爭議,被指為宣傳作用多於實際的「大白象」,如:觀塘音樂噴泉、林村天安門、沙田五人足球場等。

剛啟用的「東區文化廣場」就是東區的「億元重點項目」,跟以上例子不一樣,這個足以容納一千人的「廣場」麻雀雖小,但設備齊全,十分實用,是一向壟斷東區區議會的建制派,又一次予取予攜,利用公帑給自己添加的新戰略裝備。建制派這還不足夠,又將利用近三千萬元的公帑來給「廣場」錦上添花!

建制派如何從政治提款機「撳走」近一億三千萬元?我們從中又得到什麼啟示?

建制派從紛云到統一口徑

從頭說起,前特首梁振英 2013年1月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全港18區各可獲一億元推行一至兩個「社區重點項目」,項目可包括工程或非工程部分,或兩者兼備,必須由區議會倡議、討論及同意後始可推行。

隨即,所有東區區議員各自收集意見,然後在2013年3月東區區議會大會作討論和「初選」,結果各區議員、「東區主要地區團體」、市民和其他團體,合共近30個單位,提出了20多個方案,看來參與踴躍,意見紛陳,但細心觀察,就發現當中的「大戶」是9名建制派區議員及9個親建制的「東區主要地區團體」提出了6個「東區文化廣場」方案,「隊形」十分清晰。雖然建制派在此階段不是鐵板一塊,有些提出了地區本位的方案,如爭取地區性的自動電梯和穿梭小巴等,但「廣場」方案已獨佔鰲頭。

全體區議員對20多項方案「初選」,投票選出了其中5項,之後各區議員再「收集地區團體及居民的意見」,將於下次會議從5項方案中選出一項,而不會正式公開諮詢民意。

當時曾有民主派區議員提出,希望將各方案排序後,再廣泛諮詢東區居民,才作最後決定,如聘用學術機構進行諮詢,只需十多萬元,費用可從一億元撥款中扣減,也可將此「社區需求民意調查」視為其中一項建議方案。

當時東區區議會建制派39席,民主派只有4席,於是民主派建議的諮詢民意程序就被無視,而民主派提出的方案也在「初選」中被篩走。

那麼,當時4名民主派區議員提出了什麼方案?他們提出為東區所有中、小學裝置廚餘處理系統,及在東區加建處理廚餘堆肥的設施,並將東區各政府及公共建築物設置綠化天台。他們訂立方案的原則是盡可能惠及所有東區居民,且具可持續性。

2013年5月2日,東區區議會舉行大會,出席區議員對5個入選方案作最後投票,第一個選項就是「東區文化廣場」,在建制派25票「ALL IN」支持、民主派4票反對,及其他1票棄權下,「廣場」壓倒性獲通過,成為東區的重點項目。而曾經支持或倡議餘下4項方案的建制派區議員,亦放棄了原來的主張,無意表決或討論其他方案,這明顯是一早統一了口徑,集中投票撐「廣場」。

建制派為何擁抱「廣場」方案

其他4個落選方案包括:增設中醫綜合診療所、東區走廊改建節能環保路燈、設立社區綜合健康中心、加建行人扶手電梯及升降機等往柴灣墳場。平心而論,這四個落選方案有可取之處,值得在區議會內討論及正式公開諮詢民意。那麼,為何建制派最後要「ALL IN」撐「廣場」呢?

其實「東區文化廣場」的前身,是本來政府打算規劃,利用接近亞公岩的愛秩序灣海濱空地,建成「譚公廟道休憩處」,建制派的「廣場」方案只是將「休憩處」加強為有舞台和音響的活動及表演場地。反而,如果要落實其他4個落選方案,都需要政府部門(如衛生署、運輸署、環保署等)負責,額外做發展工作。政府與其多做功夫,不如因利成便,把既有的計劃包裝,向建制派推銷,豈不更好?只要翻閱區議會文件,便不難找到有關痕跡。

主張興建「東區文化廣場」的建制派說東區缺乏表演場地,但東區有柴灣青年廣場、西灣河文娛中心、各社區會堂及團體場地,且設備完善。筆者在社區和區議會工作,並沒有收到表演場地不足的消息。然而,建制派衛星團體多,資源多,不斷利用各大小場地搞各類戲曲、舞蹈、歌唱和音樂活動,再多一個「東區文化廣場」,何樂不為?更何況有康文署以公帑管理和維護。

「廣場」位處偏僻,交通不便,加上是公園式的戶外表演場地,卻不是有常設展覽的展館,缺乏成為地標景點的條件。除了鄰近的部份街坊去做運動、散步,以至跳「廣場舞」,肯定不能造福多數東區居民。但這一切並不是建制派的憂慮,反正他們就有足夠的資源去動員很多表演者和特定觀眾,到「廣場」搞表演活動。

可以說,東區「重點項目」這一億元根本沒有用來拓展新服務或新建設,而只是加強了一個政府既有的工程計劃,使之成為建制派的「政績」和戰略裝備。

東區「文化廣場」,不是「東區文化」廣場

筆者2015年當選東區區議員,「廣場」已經通過了兩年。筆者曾在區議會會議提出補救建議,主張在廣場的設計細節及周邊的配套加入如譚公誕、盂蘭勝會、龍舟競渡等原素,以發揚東區本土特色文化及加強「廣場」吸引力,但都不獲興建的政府部門採納。

翻閱區議會文件,其實亦不見建制派對於本土的「東區文化」有什麼關懷,他們沒有想過從社區吸取「東區文化」的養份,卻提出要利用「廣場」舉行粵劇、節日慶典、音樂會或多元文藝表演等。建制派需要的,是「去」東區本土特色的廣場,與一個普通表演場地無異就可以,而不是富有「東區文化」特色的廣場。另一方面,「廣場」設有國旗和區旗的旗桿,隨時可進行相關儀式,甚至每天升降國旗。這種去地方化而強調中央政權的做法,抹煞了「東區文化」,卻換來「大陸文化」。

鮮為人知「加碼」三千萬元

建制派還要為「東區文化廣場」錦上添花,再「加碼」近三千萬元,在這個人流稀疏的地點加設有蓋行人道。

前特首梁振英 2016年又在《施政報告》邀請各區議會選出區內合適的主要行人通道加建上蓋,建設「長者友善」社區。如工程費用少於三千萬元,則撥款較快,可較早展開工程。

之後,東區區議會建制派區議員提交方案,主張由東區文化廣場至港鐵站出口人流稀少的行人路加建上蓋,而筆者與其他民主派區議員合共提交了3個方案,位置都在繁忙的行人路。運輸署為此特地點算以上道路的人流,提供客觀的數據給區議員參考(見下表)。從數據可見,民主派區議員提交的3個方案所惠及的人數(包括長者),五倍至十多倍於建制派方案,理應獲優先採納。

螢幕快照 2019-03-12 下午12.07.22

可是,在2017年2月區議會委員會會議,建制派區議員一味表示「東區文化廣場」將來會吸引很多遊人,又指民主派的首兩個方案造價很可能超過三千萬,撥款費時。最後,建制派12票對民主派6票,又一次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其效益最低的方案,否決民主派所有的方案!

「東區文化廣場」是一個戶外廣場,在當中參加活動的人士當然在身處戶外,日曬雨淋,卻經有蓋行人道,有瓦遮頭入場,畫蛇添足。建制派這個「成功爭取」真是啼笑皆非!

選舉年,一起思考

筆者花了篇幅作分析,旨在說明「東區文化廣場」的問題不是表面看來「唔靚」、「冇天幕」、「指示牌和展板唔夠」而已,縱使解決了這些硬件問題,「東區文化廣場」只是成為「更靚」的建制派戰略裝備而已!

另外,建制派在區議會掠奪資源,很多人都知道,但決非只是發生在區議員投票、讓人比喻為學校「選班長」的一刻,而是建制派整個機器,包括議員和團體,配合政府官僚,經過一段時間的內部協商過程。

「億元重點項目」2013年一月被宣佈,「東區文化廣場」方案在同年2月「初選」入圍,5月獲通過,工程進度在之後幾年多次的「重點項目督導小組」交代,所有資料都在區議會網頁公開,但直至最近臨完工,才有公眾批評其造價和硬件有問題,但這些事情一早已被敲定,這些批評可說是遲來了。我們不時見到有網民對某些刑事案件的疑點進行深入的討論和分析,其中的洞見或許不亞於專業的刑偵部門,如果我們對於社區事務長期有這樣的態度,一定能掌握先機,適時發動爭取。

雖然建制派恃著多數的議席,壟斷了區議會的決策,但因為議會裡仍有民主陣營的抗衡,而且政府部門落實區議會的建議,也需要跟從規定的程序,所以我們仍然有機會進行監察,甚至產生影響力。

今年是區議會的選舉年,大眾對社區事務有更多的關心。筆者希望對「東區文化廣場」這個例子的剖析,可以讓大家有更多參考材料,一起抗衡建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