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面世了,有哪些香港人在反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面世了,有哪些香港人在反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二月公布,連續多日成為媒體焦點。廣東省和港澳地區的合作分工由來已久,過往有前店後廠,泛珠三角,粵港合作,大灣區的概念有何特別?香港有何主要角色?香港政府積極配合,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民間,支持者的意見跟政府的不遑多讓。那麼,反對者為何反對?本答問整理相關內容。

北京為何要建立大灣區?

從官方文件和言論,可以用對外和對內兩個方向解釋。

對外,大灣區可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深改革開放。在 2015 年,總理李克強發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正式提出建設大灣區,利用珠三角經濟開放、實力強、影響力廣闊的優點,發揮前海、南沙、橫琴等合作區的作用。在 2017 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研究大灣區規劃,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對內,建設大灣區是促進區域融合,掃除過往珠三角城市的惡性競爭和障礙。其實,粵港澳合作一直進行,尤其是在 2003 年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之後。然而,中港雙方的政府和商界也反映「大門開小門不開」,例如專業標準和規劃不兼容,跨境財務交易未能相聯,創新科技合作未見落實等,

規劃綱要》特別提到,粵港澳社會制度、法律制度不同,又使用三種貨幣,處於不同關稅區,需要拆牆鬆綁。大灣區內部既出現大發展差距,部分城市建設競爭白熱化(例如香港、深圳、廣州港口貨櫃、廣深多條城際軌道),所以中央政府要主導大灣區建設,出招除去隔閡,釐清城市定位,深化合作關係。

關於香港,《規劃綱要》有何重點?

關於香港,《規劃綱要》強調,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因此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一月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大力發展創新科技事業。

這不表示所有優勢業務均在香港進行,恰巧相反,《規劃鋼要》鼓勵在人才和資金流動,在前海、南沙和橫琴等大灣區試點進行業務。近日,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發表報告,建議建設單一金融市場,研究推動「單一通行證」機制等政策,在一定額度內管理資金跨境自由流動、批准金融機構在大灣區開展跨境業務創新。

在文化及創意產業方面,粵港澳三地要加強合作,發揮香港影視人才優勢,支持香港成為電影電視博覽樞紐。

在教育方面,《規劃綱要》支持區內高等院校合作辦學,鼓勵港澳師生到內地學校任教和學習,並研究港澳居民子女享受國家教育權利。

在醫療方面,《規劃綱要》支持香港發揮中藥檢測中心優勢,鼓勵港澳醫務人員到珠三角九市短期執業,並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粵港跨境轉診合作試點,方便港人返港求醫等。

《規劃綱要》以香港、澳門、深圳和廣州為主導城市,並列明要發揮香港與深圳的合作互補角色。這意味着港深兩地加快同城化步伐,以降低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分享兩地資源,整合市場、產業和基建。

《綱要》發表後,有哪些香港人在反對?他們在反對甚麼?

反對者主要是香港的傳統民主派及本土派。

兩個陣營均批評香港政府自貶身價,甘願被北京規劃,而且沒有捍衛司法獨立和法治精神,最終香港只會被內地吞噬,資源被掏空,最終淪為其中一個中國城市,喪失獨有特質。

那種「被內地化」的焦慮並非完全虛構,而是基於日常經驗和近年的政治、法制爭議。例子如下:

一、在日常生活方面,香港去年接待四千萬內地旅客,大部分以即日來回的個人遊(自由行)的身份來港。個人遊安排源自 CEPA,海量旅客塞爆傳統旅遊點以至民生社區,惹起居民不滿。去年港珠澳大橋啟用後,隨即擾亂東涌這個香港的大橋落腳點。最近兩三年,愈來愈多內地人專程來港打預防子宮頸癌的 HPV 疫苗,搶高本地價格之餘,月前更迫滿私家醫院。

香港政府做了一些措施,試圖減少影響,例如早年取消深圳居民「一簽多行」,限制內地居民搶購奶粉,又與旅行社商討分流旅客,但成效有限,無助緩解矛盾。市民擔心,在建設大灣區後,關口增多,邊界減少,落實「一小時生活圈」,或會進一步吸引更多區內居民來港,例如南下就醫,加重服務壓力。政府雖然否認,重申優先照顧本地居民,但疑慮未消。

二、那邊廂,大灣區倡議港澳居民到區內發展,創業、工作、讀書。誠如前文所述,根據《規劃綱要》主張香港發揮金融中心角色,但不少科研和商業項目,均屬意在南沙、前海和橫琴進行,而不在香港。再者,在港商要求下,北京積極研究港人依香港稅率交稅。若果一切順利進行,港人擔心除了金融業外,未來還有多少行業在港有發展空間,人才會否紛紛被大灣區吸走,最終香港被掏空。

三、在法制上,《規劃綱要》強調大灣區要提供法治化營商環境,完善商業糾紛解決和仲裁制度。然而,在實際操作時,不少人擔心「一國」方針會否壓倒「兩制」,例如處理糾紛時要依循內地指令。反對者過往列舉全國人大多次主動解釋基本法條文,名為詮釋條文,實為達致北京合意的政治目的,而香港法院只有遵從,無從反抗,違背司法獨立的承諾。

最近期的例子,則是香港政府提出修訂引渡逃犯的法例,容許逐次處理與內地及台灣等未有移交逃犯協議地區的移交逃犯請求。多個香港的民主黨派齊聲反對,其中,民主黨尤其憂慮異見分子會藉商業犯罪移交內地,打擊外資和外國人才來港的意欲,損害香港的長遠利益。

相對於傳統民主陣營在制度上質疑《規劃綱要》,本土派更擔憂大灣區計劃是北京消除港人文化和身份認同的途徑。

香港政府有何反應?

香港政府歡迎《規劃綱要》公布,並稱會充分把握機遇,共同建設大灣區。上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定位香港為「超級聯繫人」,今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不同意,認為香港要發揮大灣區的角色,須由「聯繫人」轉向更加積極的「參與者」,包括直接參與草擬綱要文本,出席相關論壇。她又反駁香港「被規劃」,強調建設大灣區無損一國兩制,反而突顯一國兩制優勢

另外,有人憂慮大灣區只會令少數金融、科技和商界人士受益,對一般香港人沒有好處,甚至拉闊貧富差距。林鄭月娥強調,大灣區計劃會令所有市民受惠

有哪些香港人支持?他們做了甚麼?

支持者主要是香港的親中商界和政黨。例如香港中華廠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香港能夠充分發揮優勢,成為國際航空樞紐及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為本地企業帶來商機。

此外,親中商界代表以及政黨,不約而同爭取「港人港企港稅」,即本港企業的大灣區業務收入以 16.5% 的利得稅率、港人以 15% 薪俸稅率徵稅。這是因為內地稅率比香港高和複雜,打擊港人回內地經商。有親中報章引述國務院副總理、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指認同要為港澳居民提供更優惠的稅收政策。

現時前海、橫琴等地區有針對人才的稅務優惠政策,與當地人稅款差額由當地政府承擔。不過,以人員來源地的稅務優惠則未有先例。

另外,民建聯建議在大灣區城市建立「香港村」,即專為港人而設的社區,內設學校、醫院、街市,單位不受限購令限制。

這些建議不無爭議,例如在大灣區特設「香港村」正正違反人文融合的初衷;優惠稅收安排,會增加內地商人透過各項移民計劃,取得香港身份以避稅的誘因,更給外界一個壞印象,中央再次偏袒港人,只懂在大灣區尋好處但不負足責任,加深城市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