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團體辦郵政總局導賞團 斥政府文化力量低兼保育落後

團體辦郵政總局導賞團  斥政府文化力量低兼保育落後

(獨媒特約報導)政府近年致力發展中環海濱,位於康樂廣場、擁有43年歷史的第四代中環郵政總局勢被拆卸,並遷移至九龍灣重置,原址用地則發展為商業大廈。項目於去年已先後在立法會工務小組及財委會獲得通過,意味中環郵政總局已「時日無多」。中西區關注組昨午舉行「郵政總局和中環海濱的政治語意」的公眾導賞活動,負責領賞的歷史建築保育學者黎雋維批評,香港在保育和環保等議題較鄰近地區落後,原因在於香港政府的文化力量低,往往只從土地的價值考慮,忽視建築物的社區聯繫。

20190316160939_IMG_3290
左起:黎雋維、羅雅寧

導賞團於下午二時開始,由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及研究歷史建築保育學者黎雋維帶領,一共有20多名參加者出席活動。導賞團先在中環站皇后像廣場出口集合,然後抵達匯豐總行大廈,再沿德輔道行人隧道直達郵政總局。過程中參加者反應熱烈,不時向黎雋維作出提問和討論,沿途亦有市民在旁聆聽。

20190316153535_IMG_3281
黎雋維以畫冊展示建築物的今昔對比

參加者劉小姐表示,是次並非首次參與相關的導賞團。她坦言,經常關注並參與中西區關注組的導賞團,包括月前的「卅間放映組 30 Houses Cinema 街坊Pop-up Cinema【歲月神偷 Echoes of the Rainbow】」。她提到,對中環及上環一帶的歷史較有興趣,「星期六,趁放假就會去下囉」,「見得一次就一次,第時都唔知變成點」。

20190316162354_IMG_3301-3

香港郵政總局曾經歷三度搬遷,1841年在現時中區政府合署落成,其後於1846年搬遷至皇后大道中與畢打街交界(現址會德豐大廈),及至1911年搬至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現環球大廈),但最後因興建地鐵中環站而被拆卸。最後郵政總局於1976年遷至現時中環海濱位置。

黎雋維指出,中環郵政總局是一座優秀的設計,局內每件物件都有其特色和意義,總局地下大堂的外牆上就掛有第三代郵政總局保存至今的木製拱形匾額。匾額上刻有一段取自《聖經》箴言25章25節的英文經文:「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另外,郵政總局內設有超過20,000個的私用郵政信箱,供應予市民及商戶使用;而郵箱1號從第一代郵政總局開設至今,都是由太古公司租用。黎雋維認為,此可體現政府機構及商戶由殖民政府至今,一直保持住密切的關係。

20190316162428_IMG_3303

黎雋維強調,政府不應單以外貌和興建年份來判斷一座建築的社會及文化價值,反而應著重建築物與社區的聯繫和關聯性。有參加者問到香港有否保育妥當的歷史建築物,黎笑言,香港在保育和環保等議題,相較鄰近的地區包括上海、新加坡及廣州落後,原因在於香港政府的文化力量低,發展往往只從土地的價值作考量。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則批評,政府以「未夠班」為由,拒絕為中環郵政總局進行歷史建築評級是不合理的行為。她認為,政府嚴重缺乏社會及文化上的研究,不應輕率把郵政總局清拆。她表示,郵政總局作為中環的地標建築,可以保育及更新作不同文化及社區用途,建議政府將郵政總局剔出賣地範圍。

羅雅寧又稱,曾邀發展局官員一同參與是次導賞團,惟對方卻因「要開會」而拒絕參加,質疑官員根本無心出席。儘管如此,她表示仍未心息絕望,「會繼續去push,希望扭轉到啦」。

記者:周孝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