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回應政府就農業園之公佈:沒有耕住合一,何以投身投心?

回應政府就農業園之公佈:沒有耕住合一,何以投身投心?

政府下星期將農業園第一期的工程撥款提到立法會審議,欲蓋過各種爭議,昨日舉辦記招宣傳農業園的計劃,指農業園能推動香港農業現代化,試驗「高新科技」,希望農友「投資、投身、投心」。我們樂意見到香港有更多農地得到復耕,技術得以承傳,但農業園所「復耕」的50公頃的農地,是在新界東北、元朗南、洪水橋等新發展區計劃的大型迫遷、政府急推官商勾結的「土地共享」計劃,全港四千多公頃農地及無數村落被急速破壞的背景之下出現。缺乏全港性保護農地及鼓勵復耕的機制,農業園只是一個掩飾農地破壞的煙幕,而且從上而下的規劃更會製造問題。

昨天漁護署聯同土木工程拓展署舉辦記招,提供農業園第一期現有的細節:

1. 租金:每斗為一千元一年,以三斗為出租面積門檻
2. 生產量要求:每個農戶每日需要出產28.5公斤的農作物,這個數字是根據全港蔬菜生產量除以全港農地面積(以斗為單位)
3. 拒絕農友耕住合一的訴求,僅提供宿舍及貯物設施,但卻拒絕提供租金水平
4. 不理會當地村民農夫反對,堅持建立雙線雙程的道路,切割常耕農區,並逼遷村民。

蕉徑長瀝關注組重申,農業園規劃應以人為本,並需逹到以下目標:

1. 耕住合一是家庭農業必要條件

漁護署既然明白耕種是要「投身投心」,卻拒絕農友耕住合一的訴求,就連本身居住在蕉徑長瀝幾十年的農夫都恐怕難保家園。家庭式農業在新界一直行之有效,農夫以至家庭成員可以隨時參與農務,增加經營彈性、減省成本、保持良好的狀態投入耕種、可以自行調整家居佈局以切合生產需要(如作物加工、晾曬)。不少住屋是在4、50年興建或購入,農夫無需另交租金,但至今農業園宿舍貯物設施的租金卻未有說明。我們要求政府保護區內寮屋讓農夫繼續居住,宿舍並不能達到耕住合一的功能。

2. 適切運輸基建

至今政府仍不理會當地區強烈反對,也未曾了解過蕉徑本身的農業運輸情況,便打算空降一條雙線雙程的道路,破壞常耕農地、逼遷村民。農區與城巿的佈局和規劃不同,不能套用城巿模式到農區。香港的鄉村農地大多以大約一米闊的蜿蜒小路貫通,是因為地勢多高低不平、有民居散落,小路網絡順地形、水流、民居而設,能保留最多的農地,減少對水文、環境以及社區的影響,關注組曾在三月頭立法會議員親自視察農業園時向官員表示,要求再落地視察,提供技術支援,商討農業園其他的道路方案(包括當初政府避開全部常耕農地的沿河方案,及道路避開民居方案等),而不是政府部門自己閉門造車,不提供專業協助給村民作民間規劃。

3. 尊重原有社區關係和農夫經營方式

租金方面,政府以附近地區而非蕉徑長瀝本區的巿值平均價,擬定租金(每年每斗約一千元)已遠超過許多蕉徑農友原有租金。許多在蕉徑農夫在這裏出生長大,長年耕種,建立了良好的社區關係,部份地主給予優惠的租金,故即使本地菜在巿場被壓價,利潤微薄,農夫仍能繼續經營,提供價錢適宜的本地新鮮農產品給市民。農業園將由政府管理放租,會改變這裏的社區關係和農夫原有的經營方式,我們認為政府應考慮本區農夫情況,確保他們能繼續在原地耕種。

4. 產量期望前先要有銷售保証、推廣優質本地菜

漁護處提出了一個生產量期望(一年340噸),我們認為要令農夫放心投入生產,必先要有銷售保証,加強本地菜整體的推廣銷售。巿民對本地菜需求大,許多好農夫欠缺好的銷售途徑,而蕉徑的農夫許多依靠現時的批發巿場出售農作物,但價錢太低,有時甚至有菜出沒錢收。而且農友所種的品種不同、季節、全球暖化對氣候的影響等因素也會影響生產重量,所以不應有單一的硬指標。

5. 耕種模式因地制宜,高科技不代表高科學

蕉徑泥土優質,應因地制宜,離地種植的模式如水耕不應在農業園出現。政府指農業園推動農業現代化,引入高新科技,以吸引「投資者」進場,企圖貶低新界農夫的技術;事實上,蕉徑的農夫不少已配備適切的機械及設施,利用傳統技術及耕住合一的條件,生產量一直很高,而且資金投資高的「高」科技不代表一定比小農傳統合乎成本效益的高科學耕種優勝。

關注組認為政府未和蕉徑長瀝農友村民及其他地區受迫遷的農友達成共識,不應強行在立法會申請農業園第一期的工程撥款,設立蕉徑及受迫遷農友特區,檢討現有租金機制(如涷結租金水平直至他們放棄耕種為止)、容許蕉徑及受迫遷農友耕住合一、及檢視其他道路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