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李嘉誠的慈山寺說起

從李嘉誠的慈山寺說起

慈山寺完成擴建,在其佛教藝術博物館的啟用儀式上,金主李嘉誠試圖拉攏林鄭和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握手不遂,成為一則惹來各種聯想的政治花邊新聞。

說到慈山寺由來,要追溯到11年前,政府以特惠價7,121萬元批一幅約50萬平方呎的土地給香海正覺蓮社,在大埔洞梓興建慈山寺與巨型觀音像。後來因為一單官司,有傳媒發現,慈山寺的所在地,表面上由「香海正覺蓮社2003有限公司」持有,但實際上,是李嘉誠父子透過另一間私人公司「慈山寺有限公司」在背後主導著整座寺廟的營運。

長實對慈山寺的設計和用料非常講究,譬如聘請日本有200多年歷史的丸榮陶業負責寺廟的屋瓦工程,又用瑞典獨家出產的礦石來鋪地板等等。至於慈山寺西端,就有三座兩層高宿舍,其中「一號宿舍」以天然木材建成,每層約1,780平方呎,外貌與其餘兩間分別供男女僧侶居住的宿舍大致相同,但特別之處在,其內部間隔有如一間高度設防、既防彈又防爆破的私人別墅。相信不少人都明白,李氏父子貴為政商界猛人,在他們出資興建的寺院,有一些特別照顧其私隱和安全的設施,並不出奇。李嘉誠亦捐出不少佛教收藏品,博物館將會免費開放予公眾預約參觀,某程度上,是回應了坊間一些人認為政府以低價批地予李嘉誠興建私人佛堂的質疑---當然,到底所謂開放參觀有多開放,尚待觀察。

論回饋社會,李嘉誠無疑在一班超級富豪中做得最落力,最高明。他很在意建立論述,令人相信他不單識賺錢賺到盡,而且有智慧、有內涵,值得後世敬重和思念。譬如在啟用儀式上,他說,佛教哲理為他導航,渡過憂慮、恐懼和變遷。「把握好立身處世是一門藝術---『我是誰?』、『我應該怎樣活著?』、『怎樣有美好未來?』」在香港的有錢人之中,會提出這種哲學的疑問者,可謂絕無僅有。當然,我們不能要求太高,質疑他為何那麼喜歡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在佛門清靜地,仍要設置與俗世分隔的藩籬,無形中高人一等,無法真正放下執著,體悟塵世間一切名、利和權力之虛妄,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顯示眾生之平等。

人,始終有認知的限制,「超人」亦不可免。筆者感好奇的,並非首富的修為有幾深,而是慈山寺一班高僧有何造化。究竟和李嘉誠的交往中,一班高僧分享過哪些佛門智慧呢?所謂弘揚佛法,除了敲經唸佛,使人心平氣和,還會是甚麼一回事?是向權貴送贈心靈雞湯,使其精神上獲得救贖而感安慰,繼而教化平民百姓放下執著,甘於接受現實的種種不公,客觀效果上,幫當權者維穩?一個僧人既入世到與官商為伍,假若尚有點慈悲為懷之心,是否應該站在平民百姓的一方,點化一下那些政商權貴呢?起碼給點助力,讓其拿開障目的一葉,不要有權用盡,有錢刮盡,更不要誤會行善等於大灑金錢做善事。買贖罪券,只是一種以錢換取光環的交易,可不是真正無私的奉獻。

有普渡眾生的慈悲心,在今時今日的香港,需要明白無權無勢者所感到的痛苦,敢於為她/他們發聲、爭取,而不需要一個豪華的開幕典禮,有華麗舞台,聘請小提琴樂隊演奏,現場備有高爾夫球車,接載官商名流。筆者相信,作為出家人,理應明白釋迦牟尼拋棄榮華富貴,到底是為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