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副校長欠公眾一個交代

中大副校長欠公眾一個交代

政府的海外醫生免實習方案獲通過,但這方案並無規定獲豁免實習的海外醫生,必須為公立醫院服務。這到底是為了回應公院爆煲問題,抑或替某些人大開方便之門呢?

有公院前線醫生在報章撰文,指那些富家子弟出身、不想捱苦的海外醫生(例如張宇人的子女),抗拒有限度註冊,是因為要搵真銀,所以最好一回流香港便到養和醫院工作,賺取豐厚收入。「當有些人聲稱要不斷放寬,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更多海外醫生可以輕鬆進入本港私營醫療市場,對於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人手不足完全沒有幫助。」

這個講法令筆者想起中大醫院。養和與中大醫院同是私院,後者快將打開門做生意,恐怕要向公院挖角,但始終未夠,海外醫生顯然是外援的另一個來源。或許這便解釋到中大副校長兼醫學院前院長霍泰輝教授接受《政策.正察》專訪時,為何花那麼多唇舌解釋執業試令資深醫生卻步,醫管局的管治失誤、社會資源錯配等醫療亂局的禍根卻不見談及。

其實醫學會會長何仲平和醫委會委員何栢良都指出,單靠增加海外醫生不能解決病人輪候時間問題。黃任匡醫生更直言,方案風波只是鋪排伏線,很快民建聯和民主黨的私人草案就會遞上立法會討論「免試輸入海外醫生」。設考試,做甄別,以保證錄用合資格的海外醫生(不管來自何方) ;沒有的話,所謂拆牆鬆綁了,不少市民便擔心由建制派掌控的立法會將架空醫委會,決定發牌標準,扼殺專業自主,大量未夠班的中國醫生乘機湧入香港,打爛香港醫療系統的優質保證、金漆招牌。

據黃任匡醫生所講,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醫生、中大教授莫樹錦醫生都是以有限度註冊在香港服務,多年來作育英才,毋須考試,亦都無在香港做過實習。換句話說,若想免試/免實習吸引人才來大學或者衛生署,早已有渠道。霍泰輝教授在訪問中很強調現時機制掣肘太多,輕視這些所謂「制肘」的存在價值,說法一面倒。口說要和全世界爭人才,故放寬或免試去吸引更多資深醫生來港,但到底會因此而來港的人有幾多?當中又有幾多是真的夠料,又願意上前線救急扶危,而非一心私人執業幫有錢人醫病?

假若因放寬而來港的有料之人根本不多(部分有料之人已來了,部分怎也不來),政府及其啦啦隊卻仍大張旗鼓,全力推動放寬政策,那到底是為了甚麼?由於霍教授只下載一份新加坡申請手續的資料,讀給大家聽,並沒有拿受政策變動影響的分析數據,或相關的公共衛生管理研究報告出來,只是靠把口,叫市民信佢,這實在很不專業。筆者在《請教中大副校長霍泰輝》都質疑過霍教授這問題,不贅。

或者霍教授在訪問中是有提及過的,只是被《政策.正察》剪掉而已。假如是這樣的話,霍教授更有必要另外撰文說清楚。因為,看現時訪問的版本,給人的印象是,霍教授和團結香港基金立場一致,都贊成免試輸入海外醫生。主力倡議增加私院醫生的有限供應,到底是為了減少公院病人輪候時間和醫療人員工作量,抑或配合官方的融合大計,兼改造公私營醫療系統的人手結構,幫私院用最少成本吸納最多精英,捕捉更大的商機?這個又是否中大校方的立場呢?

順帶一提,筆者在《中大為何不用再補地價?》中提到,中大興建醫院,政府只收取 1,000 元象徵式地價,並提供首 5 年免息的 40 億元貸款,條件之一,是醫院同時會以教學醫院的方式營運,為培訓香港醫護專業人員作出貢獻。但中大醫院高層近來卻避談「教學」,形容「中大醫院」為非牟利私家醫院。中大校方是否公然走數,把中大醫院變成醫療界既得利益者的生金蛋的鵝?

筆者在《中大醫院為人民幣服務?》中也質疑:「中大校方過分積極進取的擴展大計,只會加重,而不會紓緩香港公共醫療體系的爆煲危機。由於公立醫院工作環境日差,私院則相反,結果導致公院有經驗和有本事的人才大量流失,留下來的承擔更大的壓力和風險,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受害的除了公院的醫護人員,當然還有普通市民。」霍教授身為大學高層,又開口閉口為市民福祉著想,中大醫院剔除「教學」成分,直接削減未來醫生供應,為何至今仍對坊間的質疑視若無睹,而只關心資深醫生怕考試難過關,阻住他們向---為貴客服務的---私院市場搵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