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專訪】海豚保育學會:海洋公園教壞細路 促釋放海豚、停動物表演

【專訪】海豚保育學會:海洋公園教壞細路 促釋放海豚、停動物表演

(獨媒特約報導)漁護署正就《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修訂進行公眾諮詢,有意見指應擴闊條例涵蓋範圍,納入表演動物,例如在海洋公園被圈養、被逼表演的海豚。本地動保團體連續七年舉行「Empty the Tanks」示威行動,要求海洋公園停止動物表演及困養動物。現時多個國家,包括英國、印度、瑞士、巴西,均已立法禁止圈養鯨豚動物。釋放海豚,實為國際大勢所趨。

被困在公園的海豚,經歷在野外被捕獵、人工繁殖、表演訓練,身心受壓。海洋公園同時推廣減排、減廢等環保概念,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認為,「如果要犧牲海豚嘅自由,令佢哋出現咁多精神同健康問題,至換到一啲咁基本嘅環保訊息,我哋覺得個代價太大。」更重要的是,動物表演為下一代帶來錯誤的保育訊息,「令人以為人係有權困住動物嚟觀賞,甚至有權訓練動物為人類表演。當小朋友學到呢啲錯誤訊息,佢哋去到野外,都會覺得人係凌駕於動物之上。」

日本漁民捉海豚供水族館 「唔啱用」即場被屠殺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關注海豚權益多年,鄭家泰認為野生及圈養海豚的保育互相影響,並指出圈養業使海豚保育更加「難做」,「大眾好多時攞到錯誤訊息,覺得人係有權控制動物,咁對於野外海豚保育而言係一個阻力。帶生態團嘅時候,好多小朋友會問可唔可以餵同摸海豚,都係從圈養動物攞到嘅錯誤訊息。」

海豚灣 截圖
《海豚灣》截圖

鄭家泰指出,國際間不少水族館的海豚都是從野外捕捉,漁民會傾向捕捉年幼雌性海豚,「因為無咁有攻擊性,方便訓練」。其中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更因過度捕捉海豚而「揚名國際」,鄭家泰指,當地漁民每月會捕捉約200條海豚供水族館之用,而如果海豚年紀太大、太野性、或身體有缺陷,皆會被水族館視為「唔啱用」,即場被殺。當地漁民大規模獵殺海豚的過程,被生態保育者拍成紀錄片《海豚灣》,獲得201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就算能避過獵殺,海豚亦難逃家庭被拆散的命運,「因為海豚年紀太大已經有野性,所以(漁民)通常都唔會要海豚媽媽」。

海豚保育學會到日本領事館請願
海豚保育學會到日本領事館請願。(受訪者提供圖片)

石屎缸內長大 海豚媽媽不諳養育

海洋公園現時圈養約25條印度太平洋瓶鼻海豚。鄭家泰指,園內第一、二代海豚都是從日本、台灣等地進口,而近十年的海豚則是由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的弊處,在於在魚缸長大的海豚母親,失去野外承傳的養育技能。「海豚媽媽本身都係喺圈養環境出世,無機會(在野外)學習湊BB嘅技巧。甚至海洋公園都承認,海豚媽媽Pinky唔係好識湊BB,令到Cleo(上月在園內死去的幼海豚)嘅行為有啲唔正常。」人工繁殖下的海豚較難得到母親的適當照料,間接提高幼海豚的死亡率。除Cleo外,海洋公園歷來都發生過不少幼海豚死亡事件,惟園方一直不公開動物的傷亡報告,以致海豚死因不明。

DSC04725
今年5月11日舉行的「Empty the Tanks」示威行動。

海豚受訓 承受巨大精神壓力

鄭家泰指,水族館通常用正增強法(positive reinforcement)來訓練海豚,「喺海豚唔太飽嘅情況下訓練,做唔啱就唔畀嘢食」。海洋公園的前訓練員亦曾向傳媒透露,公園會以「連坐法」訓練海豚,即一條海豚做錯動作或不聽指令時,會連累其他海豚沒有食物。這種方法容易俱使動物之間互相攻擊,「因為海豚好聰明,佢會諗自己無做錯嘢,點解會無嘢食?」,「外國某間有殺人鯨嘅水族館,曾經有其中一條殺人鯨覺得其他同伴唔好(不聽訓練員指令),就去攻擊、甚至係咬死佢。」

亦有海洋公園訓練員向他透露,指園內某些舊派訓練員會用懲罰方式訓練海豚,曾出現打動物的情況;某些訓練員甚至會以浮物鋪滿水面,使海豚難以上水呼吸,從而逼使牠們聽從指令。「因為海豚好聰明,佢哋未必次次都聽你指令,就算用食物都未必咁順利」,舊派訓練員未必懂得適當的訓練技巧,「有時當佢哋忟憎就會咁做(懲罰式訓練)。」

鄭家泰亦指出,海豚與人類一樣,被逼工作會引致精神壓力。海豚受訓時,血液壓力指數會升高,有機會襲擊訓練員,「聽過好多(海洋公園)訓練員講,有好多海豚攻擊訓練員嘅案例,海豚會咬或者撞埋嚟。根據動物行為學估計,動物或者被圈養得太耐,好多時佢哋嘅精神狀態都比較差。但海洋公園唔會公佈海豚攻擊訓練員嘅情況,所以公眾係會完全無聽過。」

2013年,海洋公園海豚Pinky在魚缸內「撞牆」,以鰭尾猛力撞向池邊再翻身直插池底。專家指牠精神受壓,以致出現自殘行為,惟園方解釋指Pinky純綷「貪玩」。

海洋公園網站圖片
(海洋公園網站圖片)

被困水族館營養單一 靠胃藥吊命

有生態學家指出,大多數鯨豚類是群居動物,群居的瓶鼻海豚更會分擔不同角色,合作獵食;而在人類捕獵海豚時,海豚會因為同伴被捉走而感到極度悲傷,亦會因此影響群體其後的獵食能力。(註1)

鄭家泰指,海豚合作獵食的方式是一種文化傳承,而且海洋裡的食物較多樣化,營養較豐富。相反,在圈養環境內,海豚只能食冰鮮魚,一來不夠新鮮,二來營養來源單一。鄭指,故此受困養海豚通常要依靠營養保充劑維持生命,而某些海豚因訓練而精神受壓,亦會致使消化系統發炎,需要食胃藥來「吊命」。

要求海洋公園訂「釋放海豚」時間線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向海洋公園提出四項要求,包括即時停止海豚表演、停止人工繁殖、停止訓練後改善圈養環境、以及研究於海灣野放海豚。鄭家泰認為,海洋公園應就以上「釋放海豚」的步驟訂立時間線。

韓國濟洲就曾於2013年及2015年野放5條瓶鼻海豚。該批海豚被非法捕捉,繼而放進濟洲水族館,其後遭到團體反對,並將事年推上法庭。法庭最後判決水族館需要野放海豚。而其中一條海豚Sampal甚至在野外擁有自己的下一代。

不過,海豚在魚缸長大,能否在野外環境生存?鄭家泰認為,就算不能野放,起碼應以圍欄圍起選址適當的海灣,讓海豚餘生在海灣居住,「起碼海灣嘅體積比魚缸大幾百倍」。他又認為,就算海洋公園沒計劃野放海豚,亦應立即停止海豚表演,「如果要keep海豚喺入面(魚缸),都希望唔好表演、唔好繁殖,當佢哋到老死亡,件事就完結。」停止表演後,海豚仍然有約十多年生命,鄭家泰認為,海豚訓練員雖停止訓練,但亦應繼續與海豚有適當互動、交流,使海豚在魚缸內的生活不至於過份沉悶,「因為海豚唯一有嘅就係訓練員,佢哋最信任就係人類,雖然好可悲,但係事實。」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慈善跑 抗議
動保人士到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慈善跑活動抗議。(受訪者提供圖片)

學習動物知識理應有更好方式

圈養動物能否為公眾帶來保育訊息?鄭家泰對於「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尤其反感,「一邊話減少用塑膠,一邊金主係圈養緊動物,啲動物喺野外捉返嚟,其實係破壞緊生態。」他亦十分質疑海洋公園的教育成效,因為當中含有誤導成份,「(錯誤訊息)例如人係凌駕於動物之上、人係有權去困住動物,甚至可以訓練表演畀人睇、海豚可以食死魚」,「當下一代小朋友學習到呢啲錯誤訊息,佢哋出到去野外,都會覺得人係凌駕於動物之上。」他指出,自己帶生態團時曾有小朋友問:「係咪可以叫海豚過嚟?係咪可以餵海豚食魚?」這些都是圈養動物帶出的錯誤訊息。

鄭家泰續指,公眾如想學習動物知識,理應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參與生態團,「好多時公眾覺得去到水族館先見到動物,其實喺野外都見到,而唔需要捉佢哋返嚟。」除此之外,現時科技發達,他指出大眾可在網上找尋動物紀錄片,或參觀3D投影的動物展覽,這些方式比起困養動物更能帶出正確的保育訊息。

現時多個國家已成功淘汰困養海豚業,包括英國、巴西、波蘭、挪威、印度、瑞士等;而智利、哥斯達黎加,及美國多個州份,亦已立法禁止水族館展出鯨豚。

DSC04578
海豚保育學會在復活節期間舉辦「Free D鯨豚互動展」,以投影技術將鯨豚重現眼前,與參加者互動。

註1:Gazda, S. K., Connor, R. C., Edgar, R. K., & Cox, F. (2005). A division of labour with role specialization in group–hunting bottlenose dolphins (Tursiops truncatus) off Cedar Key, Florid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2(1559), 135-140.

記者:陳康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