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通識教育

最近香港政府的教育政策作有重大改革﹐除了初中高中年期的分配﹐從英式的五二三學制﹐變為美式的三三四學制﹐合併會考和高考外﹐在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中加入的通識教育﹐就是政府改革的焦點所在。根據政府的建議該科的目的﹐是彌補在目前教育制度中﹐過度重視專科學習﹐以至學生的思想過於狹窄片面﹐沒法回應現今社會對通材的需求問題。這個新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有把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灌通的能力﹐提供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訓練﹐以及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自主性。由於通識教育屬於必修科目﹐學生在這科的成績亦會影響大學取錄。在建議中通識教育的成績分為﹐校外公開試以及校內評估兩個部份。

原本香港中學制度的改革和我已經沒有多大關係﹐畢竟會考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但上星期女朋友和我說起﹐她在新聞中聽到了中學將會推行通識教育﹐引起了我對這個題目的興趣﹐看過教育處有關通識教育的廿五頁資料後﹐我認同通識教育的出發點是良好的﹐但在實行上有著根本性的問題。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個層次﹐先從影響最少的方便說起。

一﹕
通識教育的成績計算中﹐校內評估佔了很重的比例﹐當中包括了日常課堂表現﹐作業成績﹐以及校內測驗考試等。這做法不單加重教師和學生的負擔﹐在忙於應付公開試之餘﹐還要花精神時間去寫作和批改報告。校內評核沒有客觀畫一的準則﹐會形成學生之間的不公平對待。學生的工作量以及評分標準﹐在不同學校之間可以有很大的分別。而學生家庭背景之間的差異﹐亦會因校內評核而擴大。由於制作報告所需要的資源指導﹐比應付一般公開考試的需求大得多﹐這會讓家貧沒法聘請私人補習老師﹐或父母繁忙而疏於管教的學生處於劣勢。

二﹕
通識教育的其中一項目標﹐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趣興﹐讓他們自發性的終生學習。可是在一個強迫性學習的必修科目中﹐提出這個學習理念就顯得很可笑了。在外國的教育制度中﹐通識教育Liberal Studies是大學才開辨的課程﹐目標學生是有趣興擴闊知識見聞的成年人﹐是非作為向上升學的踏腳石。在香港中學的學習環境中﹐僅靠每個星期幾個小時的通識課﹐又如何能夠培養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呢﹖我個人認為﹐通識教育是不可能在學校中﹐以系統化的方法去大量教授的。通識教育目標的學習思考能力﹐很大部份是要由家長以身作則﹐日積月累地對學生作出潛移默化。而學生在學校中遇到教師的質素﹐亦對他日後在這方便的發展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事實是沒有辨法可以保證﹐負責通識課的老師具被這些資質﹐而事情上擁有這些資質的人﹐除了少數有心投身教育事業者外﹐早已另謀高就﹐根本不可能會當上教師。

三﹕
我仔細看過在建議中提出通識教育的課程設計﹐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一科其實是在掛羊頭賣狗肉﹐說是訓練學生自主獨立想考﹐培養他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而暗地裏成為政府對學生進行洗腦的工具。課程的結構分為三個學習範疇﹐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以及科學科技環境。在每一個範疇中﹐分為數個必修和選修單元。而然在每一個單元的題目上﹐已隱隱看見某一套價值觀的取向﹐在建護書的附錄例出各單元的探究問題中﹐竟然問如何的是佔大多數。而非是問某些事情為什麼是非這樣不可。這些問題雖說是引導學生思考﹐但潛意識中已給學生定下了思想畫的框框。我就不信教師或考試局可以接受﹐有學生以合理和有根據的思考推論﹐把這些命題的意義作出全盤否定。而這些單元項目以社會學上的應用倫理為主﹐並沒有教授更深層次的學術知識。若我作為課程的設計委員﹐我不會把這些有時效性相對上比較通俗﹐在一般報章評論可以看到的題目放在課程之內。反而會以中西哲學為主幹﹐教授學生批判思考的方法﹐以及自古以來引發人去思考的終極哲理問題。在給學生在打好思考的基礎後﹐才引導他們把所學到的應用在社會命題上。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統籌局 http://www.emb.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