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母語教學

在香港最新推出的教改政策中﹐加入了中中轉英中的上落車機制﹐

又再次教育界中引起母語教學的爭論。在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官方語言的英語﹐

除了持堅中文教學的左派學校外﹐大部份中學也是採用英語教學﹐

以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在九七回歸後不知道是民族主義作崇﹐

還是基於有科學根據的教育方法研究﹐香港政府在教學語文政策作出重大改變﹐

把以住由中學自主決定教學語言的政策﹐改變為除了小部份精英學校外﹐

其他一般中學一慨要用中文授課﹐而獲準以英語授課的學校﹐

則必需在課堂上採用全英語﹐不可以像以住那樣中英文混雜。

這政策引起了全港家長的強烈反對﹐中中學生被標籤為次一等而飽受歧視。

而誤信教署官員游說母語教學的好處﹐自願選擇由英中轉中中的學校情況更慘﹐

在中一收生時好學生避之則吉﹐原本是band 1成績優異的區內名校﹐

在兩三年間淪落為專收band 5蘿底橙的學校。為了改變這個不公平的情況﹐

讓不幸成為中中的學校有機會翻身﹐政府推出一系列母語教學的新政策。

但是這些把學校篩選的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坐在辦公室中的官員﹐

以及注著語文純正的教育學者都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香港人的母語﹐

既不是純中文亦不是純英文﹐而是一套中英混集活生生的獨特語言。

在香港的知識份子和普遍受過高等教育的那一群﹐沒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

是完全的只運用單一的語言﹐大部份也是因應情況而使用中文或英文的詞語。

為什麼教署不可以面對這個事實﹐讓每一個中學因應學生的程度﹐

彈性的使用不同組合的中文和英文去授課呢﹖

我自己讀是讀理科出身的﹐在文科中用純母語教學成效如何我不敢說﹐

但憑自己和同學之間的經驗﹐英文是學習理科最合適的語言。

不單只理科中很多慨念很難用中文去表達﹐而將來在學生在升大學亦較易銜接。

理科中所應用的英文是很淺易的﹐而答案也主要是以計數為主﹐

所以只要學生看懂題目的英文就沒有什麼問題。至於在授課方便﹐

用全英文可能對某些學生有一定的困難﹐那可以用英文詞彙為主附中文講解﹐

這就可以兼收中英教學兩家之長。有的教育學者或會反對這教學方法﹐

認為中英混雜使用會教壞學生。但是他們忘記了在學術科目中﹐

學生要學習的是各科專門的知識﹐而不是如何正確的運用語文。

混合語言教學的學生在語文科是需要加強培訓﹐正如英文中學的中文科﹐

或中文中學的英文科一樣。希望政府可以細心聽取家長學生的意見﹐

不再一意孤行以所有學子的幸福為賭注﹐取消成效起疑的強制性語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