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學生會新書院公開信﹕中大牽起惡性競爭 學界進入黑暗年代

各位同學、校友、教職員及校董︰

中大牽起惡性競爭

學界進入黑暗年代

    對中大校長(兼個別校董)的批評

    對於劉校長以中環價值治校,扼殺人文精神,為發展而發展,妄建兩所新書院;又大耍公關伎倆,發動輿論攻勢,取代理性思辯,放棄教育工作者以身作則的基本情操,我們感到非常痛心和遺憾。

    中大籌建新書院,並非個別院校的事,我們相信,它標誌著香港高等教育界進入一個惡性競爭的黑暗年代。而劉遵義校長,作為本地龍頭大學的大旗手,在催生新書院過程中的拙劣表現,以及牽連甚廣的負面影響,都值得關心下一代的市民深思,是故,我們特撰此文,冀能引起更多的關注和討論。

    玩弄數字,誇張失實
    校方一直強調,三改四會令中大一下子增加三千名本科生,所以新書院的興建,刻不容緩。但有學者指出,由於出生率低企,根據統計處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資料,我們有理由相信,大學三改四,並不如校方所言,會出現新生飆升的情況

    事實上,在三月十八日的諮詢會上,一群來自教育界的校友就質疑,不少中學正受著縮班殺校之苦,三改四即使導致收生增加,也是三數載的事,高峰期一過,增建的校舍和設施很可能使用不足,造成資源浪費。廖柏偉副校長起初支吾以對,但經不起洶湧群情,最終透露了玄機:「未來,其他院校所收的副學士將會越來越多。

    我們認為,此話有兩種含意:第一,三改四只是幌子,興建新書院,旨在擴充,以掠奪其他院校的本科生;第二,三千人之數,有很大水分,它的出現,並非著眼於怎樣和其他院校互相配合,共同承擔社會責任,而是本著生意越大越好、哪管他人死活的商業原則,肆意擴大自己的力量,漠視其他院校的生存空間

    事實上,劉校長曾多次表示,現有書院的規模,不宜擴充;但一轉頭,校方又答應了新亞校董會,撥款六千萬支持新亞書院增收學生800,輕易打倒昨日的我。這便足以證明,興建新書院的主要理據,並不成立,只是煙幕。校方的如意算盤是,藉機擴充,以規模取勝,雄霸高等教育界。只要令公眾---特別是捐款者---認同,給予支持,理由是否屬實,已不重要。

    花言巧語,蠱惑公眾
    書院制,是中大特色,校方經常吹噓。可悲的是,對於現時書院制的缺失,校方一直視若無睹,妄顧現時四間書院同學的權益,關於新書院的創校精神和理念,亦含混其辭,推搪說在書院成立以後自會形成。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顯示校方並非有心辦好書院制。因為,一間書院,須有整全的治校理念,融匯於日常教學和宿舍生活中,才模塑得出有識見、有個性的學生來,像校方提倡的小型書院住宿和膳食計劃,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特定氛圍,只會流於空洞化和形式化,最終尾大不掉。

    事實上,中大僅花兩三個月,便將有名無實的新書院計劃推上馬,如此輕率,如此反智,絕非一所優秀大學所為,究其原因,除了急需一個賣點,以書院的冠名權換取遠比興建單幢宿舍更多的捐款,實在想不出其他理由。有了錢,規模得以大大擴充,一方面可吸引更多好學生,以其優良成績贏取更多的資源和威望,另一方面又更有條件增收非本地生,廣開財路,背後的邏輯,與大推偽國際化,同出一轍,都是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背棄教育工作的基本信念,逢迎市場至上,推行盲目改革,一心以增加收入為目標。這種本末倒置的企管方針,在中大積極提倡之下,必引來其他大學仿效,造成惡性循
    中大校方把「人影響人」的良心事業,當一盤生意去營運,還用美麗言詞去包裝,蠱惑公眾,莫此為甚。

    粗製濫造,掌控結論
    新書院計劃,乃建基於「新書院研究小組」的考察報告之上。新書院研究小組於一月成立,往英美旋風式取經,那時候,中大十年策略計劃尚未定稿,是否興建新書院,理應沒有定論,小組的做法明顯偷步。更匪夷所思的是,短短一個月,小組便考察完六所大學,並且寫好報告,交給校方,它的粗製濫造,可想而知。

    事實上,報告內容非常單薄、貧乏,而且極不中肯,就著收生增加的問題,它沒有提供不同解決方案,加以分析利弊,深入比較,而是充滿引導性的指向一個結論---興建一間或多間新書院。在一次諮詢會中,小組主席廖柏偉副校長更親口承認,報告並無insight(真知灼見)可言。對於與會者批評報告先有結論,再堆砌理據,而這些片面理據只須上網搜尋,毋需勞師動眾、大耍金錢,前赴外國索取,廖教授只是一臉無奈,未有回應。

    貴為本港知名的經濟學者、政府智囊,何以會如此失職,向校方提交一份糟透的報告,我們實在無法理解,希望廖教授向本港市民解釋一下。但不論如何,「新書院研究小組」的差劣表現和不負責任的態度,我們實在無法苟同,不得不加以譴責。

    門面功夫,浪費公帑
    這次考察之旅,得出一致劣評的結果,不論小組無能,抑或無心做好一份報告,都證明浪費公帑,問題是浪費得多不多。

    然而,校方一直沒有交代,這個集副校長、書院院長、教授、評議會主席及一名所謂學生代表而成的考察團,總共花費多少?

    另外,校方進行了十八場諮詢,聲稱和近5,000名教職員、學生和校友會過面及聽取意見,但所謂諮詢,不少是諸如書院周會、學友聚會這類校內常規活動,參與者事先並不知情及毫無準備,所佔時間少至十多二十分鐘,諮詢的誠意和效果成疑。更值得批評的是,所謂收集意見,只是校方用來表現開明的門面功夫,並非真心誠意的舉動。一大群校友,基於新書院計劃大而無當,要求延長諮詢期,被校方堅決拒絕,而諮詢後所出的報告,基本上與初版無異,便是最有力的證明。

    花費如此多人力物力,所做的盡是假諮詢、假考察,不單浪費公帑,更加愚弄了所有真心關注中大發展的持份人

    黑箱作業,自把自為
    在籌建新書院的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具體細節,至今仍不為中大持份人所知,例如,新書院的選址和挑選原則、對自然環境和活動空間受影響的評估、校方的工作計劃及進度表、財政及人事安排等等。事實上,不單中大員生及校友蒙在鼓裡,連新亞校董會副主席梁英偉校友,也是於三月五日,即諮詢期過了超過三份一的時候,才在一次校友活動中,得悉校方正籌建多間新書院,可見中大黑箱作業的程度,已達至何等嚴重的地步。


    對於中大興建新書院,政府沒有表態支持。但問題不是如此簡單。廖柏偉教授透露的玄機「未來,其他院校所收的副學士將會越來越多。」使我們懷疑,校方和政府之間,可能有某種檯底交易。若然,是怎樣的交易?會不會是為教統局鋪路,中大先擴充規模,準備吸納其他院校的優秀學生及資助學士學額,以便將來把本地大學硬性規定為研究型或教學型,把資源集中在前者,後者主力開辦自資副學士課程,而中大就早佔先機,成為研究型大學之首,從中得益?若不然,沒有政府或明或暗的資助,中大如何長期獨力應付因過度膨脹而增加的龐大開支?會不會加劇教學的商品化和市場化,更無節制地招收大量非本地生(以內地生為主)來開源,損害本地學生的基本權益,又或大幅削減中下層員工的薪津來節流---我們收到消息,很多工作多年的員工,在不久將來,將不再獲得分配校內宿舍,變相削減福利,而大量宿舍將拆卸,重建為高樓大廈--違反社會公義?

    無論是哪一種可能,中大都是打算以三改四為幌子,把個別大學(高層)有形或無形的利益---例如香樹輝校董以辛翠時之名於五月二十二日星島日報所寫的文章,充分表露校方高層貪慕虛榮的個性---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而不是透過高等教育界的內部商議,以公平及公開的方法,分工合作,解決通盤問題。這種作風,絕不光明磊落,而且可以想像,其他院校面對中大不按牌章的挑戰,一定不會坐以待斃,大家鬥「走精面」,產生惡性競爭。最近,有大學推出一系列名師補習社似的廣告,正是大學淪為學店的信號

    \
    劉遵義校長在五月十六日的公開信中,提到要
    為香港培養品格高尚的新一代。中大學生會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而要不空口說白話,刻下正是一個好時機,先讓我們重新審視中大現有的問題,特別是種種書院制的缺陷,大家從長計議,再籌劃將來。千萬不要急於求成,以為辦新書院只是籌款、建校舍及招生的總和這般簡單。

    因此,中大學生會盼望劉校長,能以身作則,展示一個學者的氣量和胸襟,暫緩新書院計劃重新認真和深入地諮詢,並腳踏實地,先處理好中大千瘡百孔的管治問題---例如《齊來保護我們的山城》(http://www.cusu.hk/cecg/sign.php)有多達二千五百人聯署支持,反映校方的環境保育工作徹底失敗。希望劉校長明白,中文大學,不是個別人士攫取功績和名聲的踏腳石,亦不是侍奉商界和大財團的俱樂部。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

    二零零六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