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母語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目前出現的母語 (教育) 運動,背後是一種不同族群在自己的母語和國語之間,長期糾纏挫傷的經驗。下面一篇文章,所談的是當地客家族群,對客家母語萎縮的無奈。然而,香港提倡母語教育的人,能寫出如此充滿鄉土深情的文章嗎?如果讀者能夠為in-media推介一二,就十分感激了。

--------------------------------- 
我始終無法忘記那次在課堂上無意中說了旬「客家話」,被同學戲謔時,心中湧起的驚惶羞愧之情,那莫名的疑懼多年以來一直盤踞在心頭,一度甚至擴散成對母語荒唐的鄙夷。

那時我還在唸小學,前後幾年,政府都在推行一種請說國語的運動,國語指的是我常分不清楚在「反共大陸」和「反攻大陸」中,究竟那一個「ㄍㄨㄥ」字纔正確的北京話。在我小學後來四年的生涯中,所見到的推行過程是:「方言是不可以帶到學校這種崇高的學習場所來講的。」我不知道什麼叫做「方言」,但我知道在那些循規蹈矩的女同學面前不要講在家裏和父母親交談用的客家話,否則是要被罰錢充做班費的,或者乾脆就帶著那塊「請說國語」的牌子,四處招搖,成為眾人挖苦的對象。同學是無心的,但被罰的幼小稚嫩的心靈如何分辨?如何知曉同學出自無邪童心的狎弄,完全無意將你逼進迷惑無助的深淵?我一直想不透,為何只是那樣自然地使用與了爸爸媽媽溝通時的語言,就要遭受如此令人厭惡的對待?後來我遇到的老師,有鼓勵我們學好國語,也有不少稱說我北京話發音標準的,字正腔圓,該捲舌的時候總是捲得那樣好,他們說這是因為我是客家人的關係;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問我:「你的母語可曾說得和你的國語一樣好?」

但我何其幸運?在尚未體識到母語的豐實華美之前,我已先無意識地將母語的風貌初步累積於胸。拋下肩頭的書包,我們赤足奔進肥沃的屏東平原,在狂野的馳縱中,忘記了可笑的束縛,而母語也終於在所有的桎梏祛除後,展現了她最原始動人的采姿;當曙光乍現,父母喚醒我們的吆喝聲便準時地饗起,那預示著希望和活力的吆喝聲精確如雞啼;黃昏時分,踏入家門,靜候探問的語音透露出他們內心的焦慮與喜悅;春天,當禾苗新植,在和風吹拂下盎然搖曳,薄霧中站在田梗上的身軀喃喃自語的是他們的欣慰與期待;等到收成的時候,農人話語的節奏,語氣的揚沈,語末助詞的使用更澈底地傳達了他們的感激、無奈興憤憑!於是當稻穀一年一年收成的時候,透過不定時的勞作參與,我們原本粗質只是用來呼朋引伴去溪澗裏泅泳、到山中採野果的言語便漸漸繁富起來:在風雨與竹聲之下,在作物與泥土之上,在鄉民的呼息與吐納之中,我們的言語也開始不知不覺地厚重斂實起來,她如此忠實地反映了我們和自然,和土地,和人相處的心得;終於在驀然回首的那一刻,我發現了她令人讚嘆的質樸之美,無可取代的價值。

故鄉三面環山,一面繞溪,在早年外頭本土化的喧囂擾攘中,似置身事外。年長一輩的鄉人依舊操持幾百年來,原型並未起多大變化的語言,在封閉的小天地裡,若無其事地傳遞著這個族群的厚重傳統,時日既久,成績便蔚然可觀;總有人說此地客家意識濃厚,客家文化被刻意地保存下來,然我以為更接近事實的說法是,背負著文化傳承使命之人,恐怕多還是與「文化無關」之人,那些連福佬話都還聽不太懂而僅只會說客語的父老鄉親,在全然不知外頭的紛擾下,靜靜地完成將上一代的傳統遞交給下一代的任務!

不過幾年光景,母語傳承的斷層,隱隱然出現在我們這一代。在我客家意識崛起後,一種強烈的焦慮與失落感便時刻在胸中激盪,遂利用返鄉的時機,逼迫自己進行「客語再學習」的工作;在向上輩繁瑣的求教中,得到調侃的時候比稱讚的時候多得多,虧我竟然還是客家社的。就在我急切的補救中,驚訝地發現相差不到十歲的么妹,即使至今尚未真正離過家,除了學校外,每天接觸的都是以客語貫穿生活的一切的人,但小妹的生活用語多年來一直以普通話為主軸,好不容易摻雜幾句客家話,竟然是以令人錯愕的普通話語調或詞彙說出,我深知這不是小妹個人的問題,語言的傳承必得有母體社會作為基礎。

語言作為社會的產物,若脫離了集體,便同時失去了生命。以山歌而言,其最大的價值便在反映當時的農業生產背景下,男女的情愛,作息的型態,乃至客家農民對生活的態度*.,歌曲記錄了生活,生活也同時影響了歌曲發展的形式;於是在農業急速的式微中,嚴格來講,山歌也將一起沒落,倘能保存一詞半曲,已不過是圖具形式罷了,除非她能自現有的社會中再汲取養分做為材料。身處變遷邊緣;存在上一代口中的多是舊時農業時代用語,是客語;發自新一代口中的則是現時資本主義環境下的詞彙,是強勢的本土語、普通話、外來語;要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對話的交集,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幾乎沒有幫農經驗的么妹,向母親學什麼?
 
我們是不是就這麼見母語先萎縮至家庭中,然後逐漸消失?我以一個在純客庄成長的客家子弟,無法眼見一個如斯美好豐盈的語言如此漸行漸衰,假如我們能夠跟隨著社會變遷的腳步,調整母語的語彙與內涵,客家話是否能夠與我們一起走向未來?然而問題是,有多少客家後生仔覺得這是件重要的事?

張秀良

<瀰濃會訊第六期>
台灣美濃愛鄉協進會